央广网

精准破解“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问题

2017-09-03 17:14:00来源:农民日报

  ——陕西省产业精准扶贫的调研与思考

  刘红岩于海龙王瑜

  陕西省为解决贫困户增收措施少、参与能力弱、持续增收难等难题,于2015年10月始开展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动效应的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精准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在解决产业精准扶贫“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已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

  探索建立产业精准扶贫机制

  陕西省供销社(供销集团)作为投资和管理主体,犹如“手掌”,省扶贫办、实施区县、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保险)机构、贫困户犹如“五指”,攥紧拳头汇聚扶贫合力。

  第一,精准选择主体,解决“谁来做”的问题。省供销社在20个试点县政府推荐的92家企业和合作社中,选取了35家试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实施股权投资,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占比超过80%。试点企业和合作社联社通过组织生产加工、开展基地建设、指导农户生产、提供生产原料、监管产品质量等,带动农户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同时按照优先股原则,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联社每年按照投资额的5%通过供销集团返还县政府,由县政府统筹安排用于脱贫,主要用于扶贫工作中筹集风险保证金、建设农产品销售网络、打造农产品品牌等。

  第二,精准选择产业,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产业扶贫中产业选择是难点也是关键。这方面,地理标志产品是个重要参考点。比如,陕南的茶叶、魔芋、菌类、花椒,关中的苹果、猕猴桃、葡萄、蔬菜,陕北的小杂粮、红枣等。农业产业的选取还要考虑在当地是否有加工业带动,能否实现接二产连三产。在建起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基地的同时,还要把工厂建到贫困户家门口,打造产业精准脱贫第一车间,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第三,建立精准联结机制,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陕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社)+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五种利益联结方式。一是以订单收购为主要特征的合同式利益联结。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合同,为贫困户提供产前种苗和农资,产中防疫、技术指导和培训,产后储藏和运输等,实行保护价托底收购并进行加工和销售,贫困户的小生产经营通过企业与大市场对接。二是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式利益联结。企业与合作社通过提供技能培训、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等,实现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在生产、流通、加工、科技、信息咨询等环节的分工合作。贫困户除了从企业和合作社得到生产环节收益,还能从流通和销售环节得到利润返还。三是以在企业务工为主要特征的劳务式利益联结。企业把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产业链条中,贫困户按照企业要求在企业或基地开展某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企业的员工,获得工资收入等。四是以要素入股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式利益联结。贫困户以资金、土地、产品等要素入股,由纯粹的农业生产者变为投资者,贫困户变为企业的股东,种养环节变为企业生产过程。贫困户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获得生产环节利润,还作为股东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利润。五是直接帮扶的利益联结。公司列支专项资金发放养老金、帮扶基金,设立意外伤害保险和农作物保险等。

  取得的初步成效

  第一,贫困户在实现脱贫的同时,长期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一是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增加了投资性收入。二是发展产业、售卖农产品增加了经营性收入。三是企业务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四是流转出土地增加了财产性收入。有些贫困户以上四类收入同时增加,增收效果更是显著。陕西的产业精准扶贫在增强贫困户内生发展能力、夯实稳定脱贫基础方面的成效也较为突出。一是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了生产技能。二是让贫困户生产嵌入到企业产业链条中,提高了应用现代生产要素能力。三是不少贫困户摆脱了“等靠要”思想,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

  第二,企业在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发展壮大。一是融资环境改善、融资渠道拓宽,企业贷款难、资金缺的问题得到缓解。陕西京康公司在加入产业精准扶贫后,由民营企业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3000万元,大大缓解了困扰多年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二是农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商誉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陕西益丰源农林科技开发公司将入股资金用于核桃加工厂、冷贮库的改造升级,生产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借助供销集团的销售网络和交易服务体系,陕西双亚粮油工贸公司销售网络大大拓展升级,2016年实现利润588万元,同比增长471.4%。三是在产业链融合拓展的同时,实现了节本增效,供应链显著优化。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企业集中连片流转土地、高标准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并投产后,低价或免费返包给贫困户,最终农产品由企业保底收购,贫困户收益与企业原料供给、企业收益紧密有机结合,不仅解决了雇工成本高、监督难的问题,还获得了有质量保证、稳定可靠的原料供给。

  第三,政府在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同时,培育壮大了优势特色产业。在特色产业发展的优质要素支持方面,陕西供销集团不仅为目标企业提供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资金服务支持,同时还积极为目标企业融智,将供销系统200多名常年服务在第一线的业务骨干派驻到目标企业,助推企业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现代化,聘请专家教授、选派海归留学生、科研人员等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在特色产业市场拓展支持方面,陕西供销集团充分发挥供销系统的市场流通优势,让地方特色产业产品直接连上了省内外供销社农产品展销平台,并在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开设了“陕西扶贫馆”,线上线下推销参与产业精准扶贫企业和合作社的农产品,为传统地方小众特色产品产业连上大市场、打响品牌提供了重要支持,改变了传统地方特色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

  经验与启示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产业精准扶贫中,陕西既不是一手包办,也不是一甩了之,而是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在企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和节点给予扶持,培养产业成长的平台载体。政府与市场在各自的优势领域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陕西的经验表明,只有政府切实发挥引导、服务、谋划、协调功能,让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让企业和农民跟着市场走,才能实现产业精准扶贫的长期可持续。

  二是在精准上下好功夫下足功夫。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陕西省的股权投资模式切实做到了扶贫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实施主体选择精准、特色产业选择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支持方式精准、措施到户到人精准、利益联结机制精准、因企派人精准、绩效考核精准,取得了贫困人口受益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的实际效果。只有在精准上用足“绣花”功夫,精准定位并解决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出实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才能做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三是选好带动能力强的市场主体。推进产业扶贫关键要找到既有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较好,又有社会责任感、愿意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的企业。在这方面,陕西产业精准扶贫很好地发挥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信号筛选功能,在目标企业选取上把住了两条:目标企业均为成长型的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发展上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能力;企业负责人有较为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责任心。这样一来,目标企业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就更有保障、更有底气。

  四是选好发展潜力大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选择是产业精准扶贫的前提与基础。陕西的经验表明,选好特色产业,既要基于品牌知名度、消费者可及性和产业规模考察产业基础,基于产品竞争力、价值创造能力考察产业发展潜力,还要基于从业门槛和劳动力吸纳能力考察带动的普惠性。唯有同时具备带动潜力和带动效应,才能实现既在当期内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又培育他们的长期增收能力。

  五是建好辐射带动的联结机制。给钱给物不如给个致富好门路,这是产业精准扶贫的核心。陕西充分发挥政府、供销社和龙头企业的比较优势,通过股权投资、生产经营合作、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因地、因户、因人施策,让贫困户全方位、全环节地参与到产业链条中,实现发展生产有出路、增收致富有门路,初步建立起了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刘红岩: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于海龙王瑜: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贫困户;地理标志产品;合作社;冷贮;节本增效

精准破解“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问题

在建起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基地的同时,还要把工厂建到贫困户家门口,打造产业精准脱贫第一车间,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陕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联社)+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有五种利益联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