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山西太谷北六门村探索土地流转双赢模式的启示

2017-06-20 10:32:00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土地和资本如何修得“同船渡”

  ——山西太谷北六门村探索土地流转双赢模式的启示

  编者按: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是一个大的趋势,它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现代要素。然而,从目前来看,工商资本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如何通过规模化经营,让农民有持续收益的同时,企业也能保持盈利,使农企合作长久走下去?山西太谷县的土地流转双赢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本报记者 吴晋斌 马玉

  今年50岁的郝建叶是山西省太谷县水秀乡北六门村最先盖大棚种蔬菜的村民。自己干大棚,郝建叶没赚什么钱。后来把土地流转给一个叫田森农科的企业,郝建叶的收益稳定在了3万元,可是田森农科却一年赔了300多万元。

  经过几年试错,田森农科终于找到了一个郝建叶赚6万,企业也稳赚的双赢方式,土地流转这件事变得可持续起来。

  现下的大背景是,现代农业需要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成为集约化的一个工具。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流转费用就显得虚高。往前走,还是向后退,对一些流转土地的新型经营主体来讲,是一道难做的选择题。尤其部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大规模流转土地,简单地将农民变为产业工人,而企业在全能式经营中却发现农业水太深,有没顶的感觉,土地流转也被质疑。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田森农科在山西太谷流转土地发展农业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替代农民搞生产 企业年亏 300万

  太谷县位于晋中盆地,设施蔬菜是晋中板块的优势产业。北六门村也想搭上这趟快车。

  2011年前后,郝建叶在自家3亩土地上盖起两座拱棚,尝试种黄瓜和西红柿。

  “不懂技术,也没时间出去卖,就是等人上门收。第一年没啥收成,算是交了学费。第二年,摸索明白了,一个棚能挣4000多元。”郝建叶说,“跟老伴细算了下,除去大棚的修建加上水电,落不下几个钱。”

  “在哪儿干个啥不赚这点钱啊,起早贪黑的。”郝建叶的老伴说啥也不让他继续投资了。那时候,这种情况在北六门村不是个例。

  2013年,郝建叶的拱棚迎来机会。山西田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一个亏损企业手里接过来493亩流转土地,又从老郝等农民手里流转了230亩土地,流转期为12年。

  “田森集团不仅拥有超市销售平台,还有比较完备的物流配送和食品加工中央厨房。”田森农科生产经理桑鹏飞介绍,“建设果蔬基地很必要。”

  2013年9月,田森农科流转到土地后,投资近3000多万元,建起了46座温室大棚和95座拱棚;同时从山西农大聘请3位专家做技术指导,还雇用了130名村民做基地工人。

  “选择太谷县流转土地建大棚,一是太谷县是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二是太谷背靠山西农业大学,人才与技术支撑有优势。”桑鹏飞说。

  “按时上班,到点下班,把种地搬进了大棚。”3亩地流转给田森农科后,老郝还成了基地上领取工资的产业工人,每亩地每年500元的流转费,每月工资2100元。老郝的年收益近3万元。

  “当年的蔬菜市场行情还可以,可是公司并没有利润可言。”桑鹏飞说,大棚蔬菜的平均产量在8000斤左右,产量不高,品质也有一些问题,比如黄瓜品相不好看、小西瓜甜度不够,销售不理想。

  对于亏损,田森农科有着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对于每个月二十七八万元的用工成本和大棚维护成本还是有些始料未及,田森农科当年亏损300多万元。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土地流转;田森;双赢模式;农科;晋中盆地

山西太谷北六门村探索土地流转双赢模式的启示

经过几年试错,田森农科终于找到了一个郝建叶赚6万,企业也稳赚的双赢方式,土地流转这件事变得可持续起来。“选择太谷县流转土地建大棚,一是太谷县是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二是太谷背靠山西农业大学,人才与技术支撑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