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宣汉:先富“脑袋”再拔穷根

2017-04-09 12:25:00来源:农民日报

  张平本报记者李传君

  是先富“口袋”,还是先富“脑袋”?是给“鱼”,还是给“渔”?如何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拔穷根、跳穷窝?四川省宣汉县通过开展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富“口袋”先富“脑袋”,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全面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源动力,走出了一条自主脱贫的新路子。

  2016年6月,宣汉县各乡镇按照县委统一部署,通过专题讲座、院坝会、农民夜校、文艺汇演、开设巡回法庭等形式,广泛开展“道德故事会”“文明大家谈”“上党课、颂党恩”“摸一摸身上衣,看一看盘中餐,想一想居中屋”“孝老爱亲”等系列实践活动,建立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机制,全县569个村(社区)组织群众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扶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大的思想活力。

  为大力推进该项工作,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诚信·守法·感恩”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单位)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并明确具体工作人员;配齐配强了乡镇党委专(兼)职宣传委员、文化专干和网络舆情员。年底,各乡镇根据村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感恩明礼、脱贫致富等多方面综合表现,由村民大会公开推选,评出道德建设模范户。整个活动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群众主体、全员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崇德向善的道德价值观,广泛凝聚自强不息的宣汉力量。

  “今年不仅脱贫了,还被县上评为了道德建设模范户……”花池乡大池村村民赵怀昌指着春节前挂在门楣上印着“模范户”字样的大红灯笼,笑意挂在脸上。

  赵怀昌是该乡出名的贫困户。从2015年开始,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夫妻俩紧紧依靠党的扶贫政策,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大力发展种养业。如今,赵怀昌一家住上了小洋房,像他一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还有很多。

  “脱贫致富不等不靠,幸福生活自己创造”“扶贫不是给钱花,致富全靠勤当家”“比一比,看一看,脱贫攻坚当好汉”……行走在宣汉大地,随处可以听到宣汉群众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豪气真言。

  宣汉县围绕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全县贫困相对集中的四大片区,大力发展“牛、果、药、菌、茶”5大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成功培育出“花果山”“米岩花海”“川东莲乡”“圣水果蔬”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带动3000余户贫困群众直接脱贫。

  伴随着脱贫进程的不断推进,宣汉相继出现了“牛托管”“牛寄养”“田托管”“农村按揭房”“产业组团,包镇脱贫”等一系列脱贫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资金、技术等难题。

  茶河镇圣水村,山高路远,经济基础薄弱,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业主王策到圣水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成立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红心猕猴桃、青脆李、秦王桃等水果产业。2014年,合作社先后拿出500余万元,修了34栋房屋,解决了78户村民的住房问题。而村民只需缴纳两万元即可入住,剩余房款则从合作社务工收入中扣除,这种模式被当地称为“农村按揭房”,着实解决了农民参与新村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如今,该村已成为达州市“十大幸福美丽新村”。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脑袋;先富;莲乡;口袋;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