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甘肃金川:碎地拼成块资源活起来

2017-02-12 11:22:00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以前,我们这里农民承包的土地细碎化严重,一个农户家的地块少则七八处、多则十几处,到了浇水的时候,一天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日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副镇长姚吉文对记者说,30多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承包地的细碎化问题,导致当地农村积累的矛盾和困难日益凸显。

  “土地细碎化导致农民劳作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和成本较高,土地利用率低,还不利于节水。过度分散的家庭承包地块,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金川区农牧局局长魏克俭说。

  2014年11月,金川区被确定为新形势下的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试验任务。金川区大胆尝试,特别是通过推行“以井定田”“小块换大块、多处换一处”的“土地互换”模式,为加快推进经营权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举破冰——大胆尝试破除重重矛盾

  金川区是地处河西走廊的绿洲灌溉农业区,属缺水地区。“我们结合不同灌溉地域情况,立足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实际,在井灌区进行了‘互换并地’的有益尝试,并全面推开‘以井定田’的土地互换模式。”金川区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双湾镇营盘村是金川区最早起步探索“以井定田、互换并地”模式的村之一。曾经担任营盘村村党支部书记的姚吉文说,所谓“以井定田、互换并地”,是指以1998年二轮土地承包为基础,在“保留原有分地人口不变、保留原有承包面积不变”的原则下,按照“多处变一处、小块变大块”的方式进行村民土地互换整理,将村民零散的土地置换到只需在1-2口井灌溉的位置。互换之后农户家的地块变大,可使一口机井灌溉区域所涵盖的农户数由原来的数十户减少到6-8户,再让他们自愿选出井长(组长),负责每口井的灌溉和电费的收取及维护工作。

  为了消除村民们的种种顾虑,营盘村反复研究,最终提出了“井作价、地折成”的办法。“因为村里的机井有的建成时间不长,有的接近报废,运行状况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将村里的所有机井按照建成的年代和运行状况进行了折价,计算出这些机井维修或更新所需的总体费用,并由全部村民按人口平均分担。”姚吉文说。

  考虑到地块之间的地力差异,村里将村民们的土地按地力优劣划分出了4个层级,并制定了折算办法,进行土地互换和调配。同时,在确定每一口机井上的农户时,村委会通过传统“抓阄”的方式,透明操作,避免产生新的矛盾。对于在村民互换并地过程中,因地块之间落差需平整土地而产生的费用问题,最终由金川区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解决,彻底消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为顺利推进这项改革试验,金川区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将之与“互换并地”相结合、齐推动,所有农户先进行土地互换,再进行确权登记。

  一渠“活水”——创新改革激发农村新活力

  土地互换整理减少了以往小地块之间的田埂、地渠等,据测算,全区因此新增耕地近1.5万亩左右;互换并地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精耕细作,亩均降低生产成本80多元、节水近300方;此外,细碎地块互换集中后,农民之间因种植作物差异等问题引起的矛盾大大减少了。

  “‘以井定田、互换并地’重新整合了农村土地资源,这不但有利于理顺土地承包关系,充分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且可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魏克俭说。

  金川区双湾镇九个井村由村里牵头成立的“金昌市井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州一家农业企业合作,流转了村里的3500亩土地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主要供应香港、珠三角等地市场。目前,基地共雇用产业工人340人,其中约有100名农民属长期务工,年劳务支出约为200万,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统计显示,“互换并地”后,金川当地农民利用省出的时间外出打工、承包他人土地种植,收入有明显的提高,户均打工收入0.5万-5万元不等。

  记者了解到,金川区通过推行“土地互换”,农民土地流转议价能力不断提高。而通过以“互换并地”探索为代表的农村改革试验工作,金川区的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流转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流转形式日趋多样,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地块;机井;灌溉;互换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