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9月10日消息(记者杨菡 通讯员李昆杰)抗浪鱼是云南抚仙湖特有鱼种,也是云南极为珍贵的土著鱼。其肉鲜味美,鱼刺少,是康熙时期的贡鱼,被视为云南最有文化的一种鱼。

9月9日,由云南省委宣传部、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赏味昆明·探秘香格里拉—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云南最大连片养殖基地宜良县马街镇“云鱼谷”抗浪鱼养殖基地,了解抗浪鱼种源保护及重返抚仙湖的情况。

(模拟野生养殖基地的三年期抗浪鱼)

在抗浪鱼养殖基地,饲养员舀起一勺鱼食撒入池塘,池中的抗浪鱼争相夺食,鱼儿泛着粼粼阳光在池中跃动,一跃一沉,好不欢快。云南茂弯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殷树茂介绍,基地于2012年建成,占地面积1656亩,其中水域养殖面积786亩,生态环境保护区面积870亩。

抗浪鱼体型修长,生长慢,每生长1公斤能带出水中60公斤富营养物质,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一年期的抗浪鱼才可长到约4厘米,三年期的抗浪鱼长约10厘米,七年期的抗浪鱼长约16厘米,当抗浪鱼长到20厘米左右时,就停止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和外来鱼种银鱼的引入,使野生抗浪鱼濒临绝迹。

(与锦鲤共存一池的七年期抗浪鱼)

“物种保护是一项投入大收益慢的事。”殷树茂对央广网记者说,公司从1995年起就开始做抗浪鱼种源保护工作,最初从抚仙湖渔民手中收集鱼苗,经过野生养殖、人工驯化养殖、人工辅助繁育,发展到现在抗浪鱼实现自然繁殖,走了26年。目前该基地一年能繁殖1-2亿尾抗浪鱼鱼苗,且一年能提供抗浪鱼种源产量不少于2000吨。

在这26年的抗浪鱼保护中,养殖模式的更进也是个边探索边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抗浪鱼鱼苗孵化中发现,近亲繁殖现象导致鱼死亡率较高,便开始探索模拟野生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按照鱼的生活习性、遗产多样性进行自然繁殖,确保鱼的种源纯度,使鱼的存活率达到80-90%,畸形鱼发生率为零。”殷树茂表示。

如何让抗浪鱼重回抚仙湖?如何最大化挖掘抗浪鱼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殷树茂告诉央广网记者,“以水养鱼,以鱼净水”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对抗浪鱼的繁育,让抗浪鱼回到抚仙湖发挥其净水鱼类的作用,持续保护抚仙湖水质,保护湖域的生物多样性,也为其他种类的云南土著鱼回归云湖提供了发展思路。

“我有信心抗浪鱼能恢复到历史最高产量,让这个濒危物种不再濒危。”殷树茂充满信心。下一步他们将打造30亩水产土著鱼科普展示基地,争取政府和科研院校支持,探索把抗浪鱼作为水质生物净化物种的可行性方案,让云鱼游回云湖。并继续坚持抗浪鱼繁育,挖掘土著鱼产业化开发价值潜能,打造云南极具高原特色“云鱼”品牌。

新闻多看点

两湖相交,鱼不往来

抗浪鱼一般指鱇浪白鱼。其体细圆而不显著侧扁,身体呈狭长的纺锤型,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鱇浪白鱼体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眼上下缘红色。

鱇浪白鱼喜水质清新,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为中上层鱼类,集群活动于开阔水面。主要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丝状藻和水生昆虫为食,兼食小鱼和鱼卵。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玉溪澄江抚仙湖。

抚仙湖内的鱇浪白鱼与星云湖内的大头鲤互不来往,有“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美妙奇观。抚仙湖与星云湖相离仅1000米,两湖犹如亲姐妹,中通隔河。距海门桥半里处,有巨石如屏耸峙岸侧名曰“界鱼石”。河水清澈,可见星云湖大头鲤至石而返,抚仙湖的鱇浪白鱼抵石而回。彼此如禁,并不通界,其景致甚为壮观。

鱇浪白鱼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广大群众喜爱食用的鱼种之一。鲜活鱇浪白鱼蛋白含量高达20.6%,在鱼类食物中名列前茅,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8%,氨基酸构成除含硫氨基酸略低外(AAS≥83分,未测胱氨酸),其他氨基酸都接近或高于人体蛋白模式,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AAS=158分),属优质蛋白质。非必需氨基酸中呈鲜味的谷氨酸高达20%,它赋予鱇浪白鱼极为鲜美的滋味。每100克鱇浪白鱼能提供机体133千卡热量,56克脂肪,胆固醇在鱼类食物中偏低,含量为73.5毫克/100克。鱇浪白鱼含丰富的维生素PP,已知维生素PP是构成人体辅酶、葡萄糖耐量因子的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抗癞皮病、调节血糖等重要生理功能。和其他鱼类一样,鱇浪白鱼含丰富的钾、钙、磷、锌、铁等有利于健康的矿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