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月17日消息(记者刘涛)在2020年陕西两会上,陕西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提出建议,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所在,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如何让非遗从理论热词到社会热词,从抢救保护到传承利用,从濒临绝迹到活力再现?常伟委员认为,归根结底就是非遗获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活态”有三层意思一是保护文化基因,二是转化文化资源,三是创造时尚美学。

  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发成为叫座又叫好旅游产品?在这个方面,陕西非遗无疑是最具优势、得天独厚的一座富矿。陕西省共有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秦腔”等7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仅渭南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109项,均名列全省第一。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非遗,人人都能成为非遗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实践者,非遗才具有真正的活力。

“非遗+景区”讲非遗故事,谋景区发展

  常伟认为,随着旅游成为大众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出游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看山看水,而要感受目的地不同形式的文化与风俗,体验当地居民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大众希望在旅行体验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收获,这就要求旅游市场要提供更有文化质感的项目,非遗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非遗进景区的模式,能在“静”的景区中加入“动”的元素,让景区更有活力,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是提升游客体验、突破景区门票经济,增加景区二次消费、树立景区品牌的有效路径。韩城的“祭祀司马迁大典斩获“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项目。

“非遗+文创”树文化Ip,披时尚外衣

  常伟表示,在旅游的大要素中,陕西省“购”和“娱”方面相对薄弱。以“非遗走进生活”作为文创商品的开发目标,将非遗与文创设计结合,用“非遗+文创”的研发理念,为非遗插上文创的双翼,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将非遗文化通过设计再加工,匹配到目标消费群体,做出一些好玩、好看、好用、有温度、有情怀、想拥有,甚至成为潮流的产品。例如华州皮影戏,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来开发利用。皮影戏与游戏产品联动,把皮影制作成游戏里的人物。

“非遗+景观”亮文化地标,秀城市风采

  游客在陕西旅游可以发现,其实非遗无处不在在华山脚下听了一段老腔,在澄城县品尝一碗水盆肉,在富平欣赏了一曲阿宫腔……这些都是非遗在旅游领域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旅游业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实现了“非遗”资源和市场的有效对接。而非遗文化的载体就是通过文化景观来实现的。常伟建议,接下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非遗景观廊道的建设当中,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活态传承,更好发展。

“非遗+乡村”活乡村文化,塑乡村旅游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在乡村振兴中显得尤为重要。常伟举例说,譬如澄城县尧头窑是北方民间瓷窑的典型代表,制瓷历史长达千年。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更被誉为“中国原生态陶瓷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尧头窑下一步应重点强化人才引领、产业培育、政策扶持、文旅创新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新动能的培育,进一步突出黄河非遗文化的教育属性,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在延续传统非遗文化的基础上,为优质旅游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为建设更高品质的“美丽渭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