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西安市聚力破解民生“九难”

2017-03-08 13:12:00来源:陕西日报

  陕西日报讯(记者杜瑶)2017年伊始,题为《在西安,去工商局办个事有多难》的文章刷爆西安市民的朋友圈。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在西安市工商局高新分局办理营业执照地址变更业务的“漫长道路”。办事有多难?该文作者最后这样写道:“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四个多月来,常跟朋友吐槽此事,说起来就跟单口相声一样逗得大家捧腹,可对于亲历者,却不仅仅是个笑话,每次想起都觉得心情很复杂。”很多时候,办业务的种种“遭遇”“跑断腿”的经历,群众办事成了最耗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情。

  减霾难、治堵难、治脏难、办事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针对这民生“九难”,西安市到底如何破解呢?

  行政效能革命,破解办事难题   

  在西安上班的刘潇,是在电视上看到“民生九难”的说法。她说,2015年开证明的时候可谓“一章难求”。因为要开个证明,需要单位相关的章子,但单位的人并没有给她盖这个章子。同时,按照要求户籍地也是可以盖章的,但集体户那边回应“有工作单位的还是优先在单位盖,没有单位的可在他们这盖”。

  今天,社交平台加速了信息间的人际传播,也助力民众行使监督权,很多人生活在西安,很多人创业在西安,很多人还对西安充满向往。采访中,刘潇说:“我们不希望因办事常常遇阻,而影响在古城生活的幸福感。”

  “市民群众反映‘办事难’,主要是因为不同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导致的。”西安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崔玉凤说,“想要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就需要推进行政效能革命,再造办事流程,让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内部问题在内部解决,不让群众因此跑冤枉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认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如今有了很大改变,大家的获得感更多反映在解决问题的便利性上,政策不精细、职责分工不“外化”,导致办事难的制度性问题凸显。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对老百姓负责的事情,就是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有的城市通过政府职能的流程再造,推出了市民服务热线。崔玉凤建议,在城市热线的基础上,政府部门需积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发展,强化权力监督,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流程内部化,出现推诿扯皮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行政效能就会大大提升。这样一来,普通市民就能享受到一流办事环境,民生问题也能通过一个电话办理,一个窗口办理,一个图章办理。

  预警城市“新病”,及时开方纾解   

  来自滴滴出行的《2016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从工作日早晚高峰的拥堵情况来看,西安成为全国最拥堵的城市,重庆、石家庄、北京、济南紧随其后;而西安西二环(土门附近)成为排行全国第二拥堵的路段。这份大数据让西安市民大跌眼镜,“没有在西安西二环堵过车的人,不足以语人生。”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赵文婷说,“回到西安读书的几年,逐渐适应着入冬的雾霾天,上下班高峰的堵车路,情绪是次要,主要是我们不知道要怎样帮家乡改善现状。”

  西安市市政公用局局长贺简政说,“断头路”是导致城市拥堵的重要原因,断头路不通,出行的车辆、行人就要从周边绕路。之所以出现“断头路”,主要是拆迁原因导致的,想要打通“断头路”,市上需要科学规划、统一协调,按照“一村一策”“一路一策”的方式稳步推进。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公共自行车站点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加强慢车道的比重,避免出现因种种原因导致的自行车道被挪作他用的现象。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2016年11月3-6日,西安市气象局连续四天发布雾霾黄色预警,机动车首次开始限行;11月16日,西安市出台“冬十条”,并将空气污染预警提升至II级(橙色)。2015年西安收获蓝天251个,2014年收获蓝天211个,2013年有138天,2012年有305天。这一串数字,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底稿,也忠实记录着人们的幸福度。

  在今年陕西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治霾被作为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西安市治污减霾办主任陈松林介绍,推进治污减霾,要坚持全域化、网格化、系统化、法治化的“四化”理念,未来五年,网格化将成为西安市治污减霾管理的重要平台。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划定责任网格,实施“网格长制”,加大与关中城市群联防联控。

  空气怎么转好,垃圾怎样治理,停车场怎么规划,自行车道如何保障?这些都是城市发展必须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如果回避,将可能导致未来新的城市病。

  “治脏,是提升西安城市容貌的有效突破点。2017年,我们将加大清扫保洁的力度,将和相关部门联动,动员沿街商户、过往市民参与到治理城市的环境中。”西安市城市管理局局长严石说,“近期将在全市增设12000个果皮箱,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推进现代化垃圾处理技术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同时,解决公厕总量不足、档次不高的问题;确保每年增绿不少于500万平方米。”

  政府兜底,织密民生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解决民生问题,一方面提高人民福祉,另一方面也解决城市在成长中的困扰,靠优质的公共服务吸引更多人来,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这就是“城市吸引力”的最好体现。

  教育方面,截至2016年,西安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3096所,在校学生共计132.46万人。从实际现状看,“入学难”问题集中表现在“入好学难”。人们对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优质中小学校的愿望强烈,随迁子女入学矛盾相对突出。对此,西安市教育局局长李颖科说,2017年,西安市计划新建学校36所,预计增加学位3.8万个;计划改扩建学校175所,将惠及学生8万人。在均衡配置教师、学校资源上,今年,全市计划将有6036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年内计划组建15个跨行政区域大学区,9个紧凑型大学区。同时,高中考试招生政策中,符合条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可享受“同城待遇”。

  卫生服务方面,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基本完成了标准化改造,2017年将以辖区内街道办事处的数目为基数,按照每3万至5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孩子要上好的学校,看病要去好的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的自我设限。”杨红娟说,“归根到底还是优质资源配置的问题。学校里各个水平的学生都应该有,不能在配置资源之初就人为地造成差异。让市场和社会培养优质资源,政府做好兜底和监管,制定细化的标准,营造公平的环境,岂不更好!”

  增加百姓福祉,就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政府的保障作用对困难群众显得更为重要。住房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如何进一步理顺体制破解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题,是房管部门未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就业中,“人社部门将通过区、街办、社区、劳动保障所的层级网络,动态掌握全市困难家庭的就业情况。我们将在发现后的一个月内,以政府托底的方式,为困难家庭安排公益性岗位,确保一个困难家庭有一个人就业。实施精准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宁君表示。

  采访中,杨红娟还谈起了自己在基层调研“养老”的情况。她说,很多地方的养老设施按照政策的硬性指标建立起来,可运行的有多少?主要是人们不信任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人员、技术的匹配尤为重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意义重大。西安市民政局局长王碧辉表示,2017年将持续推进四项奖补政策,为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运营、农村幸福院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服务养老等发放补贴、奖励,鼓励更多力量参与养老,同时分级、分期实施养老布点规划,实施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困难老人意外伤害保险,让养老在西安不是难题。

编辑: 刘晓花
关键词: 民生问题;黄色预警;考试招生;养老;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