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岐山:激发群众志气 实施产业脱贫

2017-04-07 14:21:00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原标题:【脱贫攻坚 陕西在行动】岐山:激发群众志气 实施产业脱贫

  西部网讯(记者王伟民 王建)对于奔走在脱贫一线的干部群众来说,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扶贫要先扶志,调动起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要远比给钱给物收效大。在宝鸡市岐山县,共有9144户贫困户,为了帮助这些群众早日脱贫,这个县创新工作思路,从解决他们后顾之忧入手,因户施策,把“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激发起贫困群众自身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以前,侯长林是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村有名的困难户,虽然不停地折腾,可每到年底,村里到处借钱应急的还是他。

  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村村民侯长林:“当时贫困主要原因是我老母亲八十几了,我和我老婆都是残疾人,两个娃都小。”

  多年来,侯长林都是一个人撑起一大家子。对于他来说,辛苦没什么,但最发愁的是找不到能赚钱的门路,脱贫的信心也常常被瞻前顾后的考虑给磨平了。几年前,村干部经过考察,认为八角庙村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宽广肥沃,决定把樱桃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种樱桃有可能挣钱,可漫长的生长周期却让侯长林这样的贫困户不敢下手。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这成了村干部最犯难的事情。

  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村村民侯长林:“我的顾虑是没人扶持,加上孩子都在外面,帮不上忙,害怕一个人顾不过来。”

  如今,通过几年的实践,八角庙村的樱桃种植已经颇具规模,也打开了市场。在村干部看来,种植樱桃是稳赚不赔的产业,无论如何都得想办法让贫困户们放下包袱,加入进来。

  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村村支部书记陈建忠:“我村上准备成立几个专业队,有打药的,施肥的,剪枝的,确实有些劳动不行的准备给他们帮忙。”

  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村村民侯长林:“现在一看村上也扶持这呢,专门有人管,打井灌溉都有人管呢,没有后顾之忧了,我说栽。”

  眼下,侯长林家的几亩樱桃已经种到了地里,就等着收获。此外,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侯长林还扩大了自家的养羊规模,加上儿子也开始工作挣钱,日子慢慢好转起来,已经基本上脱了贫。而在他看来,要脱贫致富,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动起来。

  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村村民侯长林:“国家扶持能起一定帮助作用,主要力量还要自己想办法。

  在岐山县,像侯长林这样的脱贫模式只是众多模式里的一种,即:“农业产业带脱贫”,除此之外,还有“现代农业园区带脱贫”、“特色产业带脱贫”、“专业合作社带脱贫”、“林业产业带脱贫”等等。而这所谓的“五带”,在全县各地并不拘于形式,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交错并举。”

  岐山县凤鸣镇党委书记康凯:“实践中,我们感觉光靠政府组织脱贫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结合我们的实际,因户施策,选择了镇上的六大产业园区,作为脱贫的托管园区。”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要求参与脱贫帮扶的企业要优先使用其劳力,而这些企业则可以享受到县里推出的“就业贷”,每多招收一名贫困群众务工,企业每年可多享受政府3万元贷款额度贴息。而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岐山县则设立托管贷款,企业在享受到更大额度扶贫贷款的同时,每年要按比例给这些贫困户分配固定收益。

  陕西省文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峰:“最终园区在未来发展当中通过多种多样的贷款形式,能把企业资金问题解决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

  此外,岐山县财政还拿出1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对脱贫中的贷款进行贴息,保障脱贫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岐山县的众多脱贫模式,说白了就是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的更加精细化,内容并不新颖,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扶贫部门真正找准适合贫困群众发展的路子,对症下药。

  雍川镇宣旗营村是岐山县著名的挂面村,挂面是当地群众家庭收入的一大主要来源。然而,以前村民们都是自产自销,大家最怕的就是挂面卖不出去,后来,村里专门成立了一家挂面协会,慢慢地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

  岐山县雍川镇宣旗营村村支部书记袁占绪:“群众挂面按协会统一包装销售。”

  对于村里的贫困户,挂面协会一方面优先收购他们的挂面,另一方面则根据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为这些贫困户寻找能长期见效的产业项目。今年40岁的贫困群众田军会,一心想着发展产业,但却没资金和技术。

  岐山县雍川镇宣旗营村村民田军会:“想挣钱,就是脱不开手。”

  田军会干农活是一把好手,村干部便鼓励她和一家企业合作种植苗木,让企业带着她种,最终,田军会通过政府的五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发展了近十亩苗木。

  岐山县雍川镇宣旗营村村民田军会:“有人引进我才敢种,没人种光靠我一家给谁卖。”

  在宣旗营村,挂面和苗木双管齐下,两个产业基本对村里的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今年,全村的贫困群众就都能实现脱贫。而在蔡家坡镇唐家岭村,猕猴桃是这里的优势主导产业,当地政府则是通过与一家猕猴桃合作社合作,让贫困群众入园务工。

  岐山县蔡家坡镇副镇长张强:“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利用合作社的资源优势和销售渠道,让贫困户来这里打工学技术,最后发展他们自己的产业,增加他们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2016年,岐山县共发放各类金融扶贫贷款一亿多元,全县52个贫困村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超过一万亩,增加收入近一千万元,全县贫困户新发展苹果、猕猴桃等果树近千亩,1600户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截至目前,已带动403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中共岐山县委书记何宏年:“我们主要是通过双五模式来实施脱贫攻坚,主要是通过精准的包抓、帮带引领贫困户走出困境,包抓就是通过精准的包抓,来使脱贫的措施得到彻底的落实,通过带领使群众学文化学技能学技术,然后通过内因的调动,最后走出困境。”

  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就是让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而作为政府部门,引导群众脱贫不能仅靠嘴皮子功夫,实打实的帮扶举措和真正可操作的产业项目才是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的良药。

编辑: 刘昱
关键词: 贫困户;岐山县;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