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9月1日消息(记者张伟 见习记者王祎萍)8月31日上午,中共陕西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国中,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赵一德出席,介绍“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新闻发言人蒿慧杰主持。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现场图)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会现场,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介绍,中国这10年,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陕西努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4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长7.3%,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实现翻番。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煤化工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第4位,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
这十年间,陕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规上制造业年均增长9.1%,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9%,工业经济总量突破了一万亿大关、居全国第12位;服务业经济1.3万亿,比十年前占GDP比重提升了8.7个百分点。
发布会现场,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赵一德表示,陕西坚持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针对县域资源有限、要素不畅、产业弱散、人才缺乏这些实际情况,出台了10条含金量比较高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76个县(市)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的县增加了7个,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了4个。同时,陕西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有力助推农村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十年间年均增长9.9%、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3.22下降到2.76,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
十年间,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陕西,获批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成世界首个实用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高端无人机等技术国内领先,航空航天领域聚集了全国30%的研制能力,大飞机、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载人深潜等领域均有陕西科技力量的贡献。
秦创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央广网发 资料图)
秦创原建设带动创新驱动发展正在做强成势,去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速均超过30%。
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完成4个支线机场迁建,建成5条高铁、7条地铁,“县县通高速公路”如期实现,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
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年均增长7.7%,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3.9个百分点。
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三,油气当量保持全国第一,约60%的煤炭和天然气外运保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陕西力量。
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10年来,陕西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8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好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全省实有市场主体较2012年增长3倍多,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8位,近五年上市企业增量接近前三个五年增量之和。
2022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破万列(央广网发 黄鑫 摄)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综合排名居全球前50位,中欧班列长安号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主要指标领跑全国,去年开行量占全国1/4。
陕西自贸试验区30多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综合保税区数量居中西部第一,贸易伙伴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
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中国这10年,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陕西一手抓种粮面积巩固,一手抓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总产和单产均创新高。建成全国唯一农业自贸片区,杨凌“国家队”持续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陕西农业科技在“一带一路”沿线“开花结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小麦试验示范基地麦田(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陕西省科研团队在全球首个发现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肉羊肉牛、家禽、蔬菜、食用菌、茶叶、红枣、核桃等全产业链加快形成,设施农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羊乳制品占国产市场份额85%,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每7个苹果、全国每4个苹果中就有一个来自陕西。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2021年,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7000余只,其中陕西5000余只(央广网发 资料图)
陕西从“国之大者”高度狠抓生态环境保护,三秦大地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陕西版图由浅绿向深绿不断迈进。主要河流优良水体占比超过九成,承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汉江、丹江,水质始终保持在II类以上,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空气质量达到实施国家新标准以来的最好水平。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朱鹮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现在,探访秦岭深处的黄柏塬等地,就很有可能与野生大熊猫不期而遇。
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10年来,陕西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陕西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生根开花、赓续发展、传承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居全国前列。一批精品力作获得茅盾文学奖、文华大奖等奖项,电视剧《白鹿原》《装台》等深受公众好评,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成为很多汉服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央广网记者 刘昱 摄)
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建成开馆,全国首座考古学科博物馆对外开放,“家门口”的公共文化设施让群众乐在其中。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成为打卡热门景区,全省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亿人次。
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
中国这10年,陕西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和9.9%。
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2021年,西安高新区全面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秦岭八村”旧貌焕新颜(央广网发 资料图)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小木耳、大产业”式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村村基本都有集体经济收益,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去年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陕西综合评价为“好”。提前整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紧密型医共体让群众享受到优质可及的医疗资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精彩圆满,全民健身成为社会新风尚。近年来,陕西下气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90多万户居民,交通出行等领域“小切口”改革受到群众欢迎,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历史最好。
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
10年来,陕西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陕西深刻汲取秦岭违建事件教训,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
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伟大建党精神深入人心,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急难险重工作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近年来,陕西以零容忍态度正风肃纪反腐,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深入开展赵正永案以案促改,改出了正能量、改出了高效能、改出了新局面,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氛围日益浓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构建。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