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一叶知秋

2017-08-10 10:15:00来源:新华网

#(视·觉)(1)一叶知秋

  8月6日,一枝残荷竖立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沿淮风光带。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渐露秋容,风华绝美。 新华社发(周海军摄)

  新华社(记者周海军 关颖 实习生李彤)立秋天气逐渐转凉 秋老虎还要来闹腾!

  每年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天文专家表示,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今年立秋的准确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7日15时40分。“立秋之日凉风至”,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立秋并不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到来。按照气象标准,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今年的立秋刚好在中伏和末伏内,包括我省在内的部分地区将有“秋老虎”来闹腾。所以,立秋之初,仍然需要防暑降温。

  天气

  西安有雨 最高气温28℃

  今日立秋,西安将持续雨水天,局地将有大到暴雨,最高气温为28℃。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和北部冷空气共同影响,西安今日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天气转为凉爽。今日白天,阴天有中雨,南部部分地方大到暴雨,气温在21~28℃;7日晚到8日:阴天转晴天,局地有阵雨或雷阵雨,气温在19~33℃;9日:晴间多云,气温在23~36℃。

  此次降水过程易引发局地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等,气象部门提请相关部门及区县提前做好防御工作。公众应避免在秦岭山区等灾害易发区域进行户外活动。

  

  #(视·觉)(2)一叶知秋

  8月6日,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沿淮风光带,几片变色的树叶在雨中摇曳。 “立秋”将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渐露秋容,风华绝美。新华社发(周海军 摄)

  饮食

  少辛多酸 谨记“秋瓜坏肚”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立秋时节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候,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而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但要谨记“秋瓜坏肚”。立秋之后,不能多吃寒凉的水果,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西瓜、梨、葡萄就是性味寒凉的水果。

  养生

  早睡早起 增加运动量

  秋季养生,重在防凉燥。立秋时节,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此节气中多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很有道理,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

  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在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

  另外,立秋后天气慢慢转凉,应开始增加运动量。

  提醒

  还未出伏 当心“秋老虎”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之日起,晴热高温天气逐渐退去,因此“立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转降的转折期。今年7月,高温日数和全国平均日最高气温,双双创下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这让今年的立秋似乎比往年更让人期盼。

  按照气象标准,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据此,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的到来。虽然立秋了,包括我省在内的部分地区还有“秋老虎”发威。

  天文专家解释说,因为“双中伏”的缘故,今年的“三伏天”共计40天,其中,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从时间段上来看,今年的立秋刚好在中伏和末伏内。此时天气仍闷热,此时出现的高温天气就是所谓的“秋老虎”。所以,立秋之初,仍然需要防暑降温。

  习俗

  别忘了“贴秋膘”“啃秋”

  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因此立秋节气,也称七月节。在周代,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迎秋,并举行祭祀仪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在民间一直有尝瓜果、贴秋膘、奠祖先的风俗。

  贴秋膘人到夏天没胃口,体重大都要减少。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肉,例如炖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浙江等地也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以“咬秋”。

  

编辑: 刘昱
关键词: 立秋;贴秋膘;秋容

一叶知秋

今年的立秋刚好在中伏和末伏内,包括我省在内的部分地区将有“秋老虎”来闹腾。所以,立秋之初,仍然需要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