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1月29日消息(记者舒隆焕)2013年9月29日,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设立,2017年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1个自贸试验区。

据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空港新城功能区(以下简称“空港功能区”)作为陕西对外开放的门户,自成立以来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平均每37天就有一项改革创新举措在这里诞生,已经在放管服改革、金融创新、贸易通关便利化、国际交流等方面累计形成42项改革创新成果。

“空港功能区近年来充分释放航权、自贸、保税、跨境、临空、口岸六大功能平台叠加优势,国家探索开放新路径,在为陕西构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研究院服务贸易中心主任冯宗宪对空港功能区差异化改革之路进行了解读。

谈创新: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良好互动

目前,空港功能区已有3项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6项改革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数量和质量都较高,彰显了空港新城强大的创新能力,形成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其中,临空特色的制度创新突出。空港新城以壮大临空产业发展为根本,持续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丰富制度供给,形成了众多创新性强、集成度高、特色鲜明的制度创新成果。

“像第五航权、机坪直提直装模式、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等改革举措都是具有首创性的改革成果,特别是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已经在全国多个枢纽机场复制推广。”冯宗宪说。

冯宗宪介绍,机坪直提直装是在全国率先提供空侧货物便利化改革的举措。“互联网+进口快件”监管新模式则是通过通关前端核验监管、推行智慧监管、开展信用等级监管,助力空港新城打造国际先进的快件集疏运中心,更好服务全面开放国家战略。

对于空港功能区取得的改革创新成果,冯宗宪给予了肯定,“可以说空港新城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的先行先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

话发展:持续健全科技创新机制

今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在陕西西咸新区启动建设,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立足打造秦创原临空产业聚集区和开放合作示范区,率先推出“自贸蓝湾”科创载体,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双链融合”的重要措施。

771所、大唐5G、华科光电等一批优质项目已相继落户,承办全国航空航天创新创业大赛,发起空天产业投资联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临空产业链条,这都为空港新城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冯宗宪看来,近年来空港新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聚焦临空特色,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大力推动航空科技、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为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冯宗宪也表示,未来空港新城要通过立足自身产业特色,持续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来找到这把启动“新引擎”的钥匙。他说:“空港新城要解决科技资源要素配置分散、重复和错配等问题,化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重点把自贸蓝湾建设成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航空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同步强化创新驱动,推动应用场景落地,加速科技要素自由流动,助力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看未来:制度创新要集成不要“内卷”

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文件,提出19项措施,赋予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系列总体方案一起,构建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政策制度框架。

对此,冯宗宪建议,空港新城未来应立足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使命,重点在保税维修维护、贸易投资、国际物流、加快构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协调服务体系、特色发展体系等领域突出自身特色,开展集成化、差异化的改革探索。

具体来讲,一要开展集成性的制度创新,特别是在开放通道建设、通关便利化举措等领域推出更符合内陆特征、符合航空发展规律的改革举措。二要注重避免制度创新内卷化。要始终围绕航空产业、保税维修、临空贸易与临空经济发力,集聚服务产业链的改革举措。

“今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空港新城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航空城、构建内陆开放通道、实现产业立城的重要时期。‘十四五’期间,空港新城要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载体,构建具有国内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高质量临空经济体系。”冯宗宪对空港功能区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