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两会通道”看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8-03-10 12:17:00来源:凤凰评论
  “通道”成了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
  从前两年常态化的“部长通道”,到今年首设的“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两会“通道”的全覆盖、制度化,让两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
  去年1月18日,在专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部长们:“今年的‘部长通道’一定要比去年搞得更好!”总理指出,我们正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很大程度上实际就是预期管理。每年的“两会”就是释放信号、引导预期、鼓舞士气的重要场合。“大家提的意见建议虽然是从某一个角度,也都比较具体,但是采纳好这些建议会有牵动作用。我们必须要对人民群众的呼声有回应,才能给市场更好的预期。”
  正因扭结了人民呼声、市场预期,以及政策风向,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那段百米红毯通道,多年来一直是众多媒体鏖兵酣战的重要场所。
  而随着“部长通道”的常态化、制度化,越来越多的部长们开始坦然接受记者采访、主动释放政策信号、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部长通道”隐隐然已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并成为社会公众观察中国经济运行、政府治理、社会政策的一个窗口。
  以今年3月5日的“部长通道”为例,1个小时的时间,6位部长就其主管领域的热点问题逐一回应,干货满满。政府工作报告刚刚提出了取消流量漫游费,工信部长即在“部长通道”公布了具体“时间表”和提速降费“路线图”;国家监察委成立在即,监察部长杨晓渡回应了谁来监督监察委、监察委会否成为一个“超级机构”等问题。而在3月3日下午的“部长通道”,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家长普遍关注的“三点半难题”的解释,司法部部长张军关于“要让社会上的春风透进高墙、透进监狱铁门”的表述,均极大满足了社会关切。
  部长们在“部长通道”主动发声,对敏感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回答问题干货多分量足,做到了“成绩要讲透彻,问题要讲明白”,令人宽慰。
  两会会风的开放、透明,也表现在“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以及越来越密的记者会等方方面面。从今年起,全国两会首次开通代表委员的受访渠道,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地区的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站在媒体和社会公众面前,平等对话,充分交流,既能顺畅采集民意,也能迅速传递两会声音。
  连日来,我们看到,不管是知名度较高的马化腾、雷军代表,杨利伟、张凯丽委员,还是来自基层的王亚平、杨昌芹代表,吕忠梅、李文俊委员,均能敞开心扉谈履职、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在接受民众打量、审视的同时,也对自身肩负的参政议政职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来自代表和委员的“两会好声音”,能够让公众更加全方位、多侧面地了解到权威消息,察知政策动向,有利于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和各方面力量,从而更好地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这种政务信息的顺畅传递与良性互动,不仅仅表现了政府的自信与坦诚,也折射出我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进步。
  每年的全国两会,就是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在这里,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民意代表与政府官员汇聚一堂,共商国是,各种意见和建议都会摆在明面上,各种考量与回应也同样会公开披露,正因为有这样一种坦诚、透明的氛围,各种声音都能得到倾听,并在引发社会公众关注与参与的同时,成为时代的响亮回声。
  可以说,两会通道越畅通,则两会氛围就越和谐、对话就越平等、会风就越民主,也就越能充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绩。
编辑: 林馥榆

从“两会通道”看国家治理现代化

“通道”成了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