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18日消息(记者林馥榆)备受关注的“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今天(18日)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展。展览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这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国宝级文物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同时也是双方在文博领域战略合作框架下的首个工作成果。展览将从今天起,持续至2022年1月8日。
展览现场(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龙门石窟位于九朝之都洛阳南郊,现存窟龛2300余座、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佛塔70余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佛教造型艺术,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展览现场(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北魏皇室贵族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彰显了北魏晚期中西交流与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是中华书法之瑰宝。唐高宗与武则天营造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则代表了唐代石窟的最高艺术水平。龙门石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以及中西交融、艺术变迁等诸多领域的历史。
展览现场(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展览现场(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文创作品(央广网记者林馥榆 摄)
此次特展,共汇集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9位艺术家的16件当代艺术作品。其中,龙门特藏包含有清秀奇逸的北魏造像与书法,宝相庄严的唐代造像,以及从海外回归的龙门流失文物。何成瑶、黄渊青、韩子健、罗小戍等9位艺术家带来的现代书法、绘画、雕塑、漆艺和玻璃艺术等16件当代艺术作品,通过对话的方式架起了传统与当代的桥梁,传统艺术被充满创意的策展理念重新诠释,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在传统与当代之间穿行的艺术盛宴。
因疫情防控需要,上大校园暂时未对外开放。展览后续将持续推出线上全景漫游导览、学术讲座、艺术家对谈等活动,让社会大众也能一起“云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