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5月25日消息(记者吴善阳)三年前,中国成功获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主办权,将于2021在上海首次举行职业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十年世赛路,见证了中国从参赛国一跃成为世界技能竞赛金牌大国的华丽转身,也见证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但是,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仅占技能劳动者不足30%,而发达国家则在50%,这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提出,以举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放大举办世赛的带动和溢出效应,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打造技能金牌大国促进建设职业教育强国。

  胡卫建议,要象办奥运会一样办世界技能大赛,彰显我国制造大国的风采和大国工匠的魅力,努力放大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带动和溢出效应,从而让崇尚技能和工匠精神蔚然成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形成与“中国制造”相得益彰的技能人才队伍。

  一、扭转世俗偏见,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发展制造业强国的战略之举。早在94年前职教先驱黄炎培就提出沟通“培养端”和“用人端”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要针对职业教育社会认知偏差,借举办世界技能大赛契机,贯彻新时代职教思想,弘扬黄炎培先生的职教理念,提高人们对大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同时,要在实践中切实将先进产业元素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加大校企合作依法依规力度,明确主体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产业和教育界的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双制”办学。同时,要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将世赛筹备工作与打造“中国制造”品牌培养选拔技能人才活动结合起来,让“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世赛主题深入人心,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气。

  二、完善治理体系,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教育和人社部门在管理职能上,存在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问题,造成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两大系统互不相通,教育与培训的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譬如,各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归属教育部门主管,技工院校归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不同主管部门“宏观务虚合作,微观务实竞争”,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上海商业会计学校校址原是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旧址,多年来一直推动其与易地复办的中华职校合并和升格,但因分属不同管理部门,重组工作举步维艰。建议以备战世赛部门协同经验为借鉴,打破“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打通教育和培训、职前和职后行政和资源壁垒,重构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组建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相关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三、对标世界标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举办世界技能大赛,不能仅着眼于培养少数金牌选手,而要将其作为提升职教质量的一大契机。为此,应大力开展世赛技术标准、参赛成果转化工作,推广世赛选手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推动职教课程及教学标准与世界产业先进标准对接,将世赛先进理念、标准和规范转化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世赛先进技术标准为引领,拓展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总之,要通过技能大赛把学校质量顶起来,把学生信心鼓起来,把社会认知端正起来。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

  四、加强国际交流,实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

  借助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要加强与世赛举办国、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和其他各国的交流合作,学习世赛举办经验及各国先进技能。要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推动大赛选手和主办国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体验活动,通过加入更多中国元素,向世界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宣传推广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借此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走出去”,输出成功经验,共享发展成果,让“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