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2月28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在上海番禺路129号,有一栋英国都铎式乡村别墅,粗砺的墙面、露明的木构架、陡峭的斜坡屋顶、高耸的烟囱、老虎窗,1930年至1937年,著名建筑师邬达克和家人居住于此,这是邬达克在上海最大的一个家。民营企业家刘素华女士、朱建英女士历时三年多时间投资修缮了旧居,并于2013年元月8日邬达克诞辰120周年之际,成立并开放了邬达克纪念馆,每天来此参观拍照的人络绎不绝。可是,你想像得出十年前它是什么模样?旧居作为文物保护建筑,是怎样一点一点修复如新的?今天下午,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曾任上海大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并负责邬达克旧居修缮工程的王瑜女士,在邬达克旧居三楼多功能厅与近百位听众分享了旧居修缮的故事。

 

王瑜讲述“邬达克旧居的旧貌和新颜”(央广网发 主办者供图)

  王瑜女士的讲座首先从她2011年与邬达克旧居的初遇说起。当时旧居破败不堪,辅楼半个屋顶都没了,白蚁腐蚀了众多木梁,十月,主楼的大梁突然掉了下来,旧居从“修缮”改为“抢修”,一切重新评估、重新做方案。

  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旧居修缮经历了重重的困难。为了贯彻修旧如旧的文物建筑修缮理念,她跟着刘总到处奔波,为了按原样定制市面上没人肯做的细条柚木地板,她们动用了另一位投资人朱总的家庭资源;为了使置换上去的木件看上去与保留的木构建更加和谐统一,他们特意跑到苏州的旧货市场去寻找老旧的木料;主楼漂亮的高耸的烟囱已经残破不全了,如果拆掉重修要方便而且便宜得多,但她们偏偏用了最贵最费时的方式——修补;辅楼的烟囱是新建的,但用的砖块是她们特意跑到浦东拆迁工地买来的老砖;屋顶的瓦片基本上都不能用了,而原来的粘土瓦片市场上早已灭绝,于是他们反复计算、反复试验,去找了很多的厂家,终于在宜兴一家小厂定制了仿旧的新瓦;在陡坡上安装瓦片也是个技术活,为此她们请来了专门的师傅;为了定制老式的钢门,她们几乎跑遍了上海所有的相关厂家,随后找到的那家在上海最边远的角落……

  王瑜说,很多参观者喜欢问:旧居里究竟哪些东西是过去的、哪些是新做的?其实有时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许多地方是新旧混杂的,比如说原来的餐厅、现在的会议室的屋顶,石膏花有的是补修的、有的是新做的。

  王瑜还告诉现场观众一些小小的趣闻:曾经买下邬达克旧居的邵修缮家的小女儿,前几年到上海来找老房子,正好遇上她们,由此团队获得了不少一手资料,比如后建的辅楼曾经是邵家祖母的佛堂。更有意思的是,后来邵家的三小姐也来寻访旧居,她的先生正是旧居营造商陶桂林的儿子,当年他们的证婚人正是住在旧居对面的孙科,而这一段渊源是这些年才刚刚发现的!

 

刘素华女士与邵修缮三女儿一家在旧居修缮现场合影(央广网发 主办者供图)

  将近百人兴致勃勃地听讲并不断发出各种赞叹,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同时,现场还播放了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邬达克纪念馆最新出品的微电影《邬达克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