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外滩新金融“稳健活力”可圈可点

2018-04-10 15:27:00来源:新民晚报

  面近年来,金融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的金融化,不可逆转,关键在于——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可否并行不悖?

  从2013年互联网新金融萌芽迄今,外滩金融集聚带亮点凸显——发布全市第一个促进新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发布首个区域性金融发展指数“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十余家金融机构项目获上海年度金融创新奖。外滩金融集聚带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既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又积极引导规范保障金融安全,“稳健活力”可圈可点。

  图说:外滩金融街流光溢彩。首席记者 刘歆 摄

  “真金白银”支持互联网金融

  圆明园路169号协进大楼,建于1923年。2014年,这栋多年黑灯瞎火的老建筑,星星点点重新亮灯,在流光溢彩的外滩,这重新亮起的灯火,不一般。

  老建筑的入住者是马云、马明哲、马化腾“三马”投资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全球首个“持照”网络保险公司,也是互联网金融在上海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为了迈出这一步,外滩金融集聚带已酝酿多时。

  2013年,互联网金融萌芽,《黄浦区关于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意见细则》发布,这是全市第一个促进新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真金白银”支持互联网金融。当时,与黄浦区金融办接触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有40余家,涉及金融控股、互联网支付、P2P网络信贷、云银行、在线金融产品销售、财富管理、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诸多类型。细则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允许新金融机构有条件使用“外滩”招牌——外滩作为全球知名的地标区域,一般不被允许在企业名称中使用,外滩金融集聚带解放思想,表明全力支持金融创新的决心。

  2014年,外滩金融集聚带重点扶持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国内唯一获批筹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落户外滩。

  有了这些铺垫,“三马”入住外滩源,水到渠成,老建筑重新亮灯,点亮了新金融在百年外滩的新希望。5年来,外滩金融集聚带从推出全市第一个促进新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起,即见证了新金融从“懵懂”到“成长”的历程,其间虽难免“成长的烦恼”,抓住机遇,把握脉搏,探索走向,却是不变的主题。

  一组数据是,黄浦区现有持牌金融机构580余家,金融、类金融机构3000余家,实现了金融机构多类型、全方位、立体式的集聚。近年来黄浦区金融业增加值保持近两位数增长,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76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4%,约占全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16%;2017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844.42亿,金融服务业已成黄浦区高端服务业体系核心产业,贡献跃居六大重点产业之首。

  首次发布“金融发展指数”

  无论是对传统金融,还是新金融,都需要一个发展状况“晴雨表”。

  2017年11月20日,上海首个区域性金融发展指数——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发布。

  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发布,意义何在?外滩在中国金融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文化认同和品牌效应不言而喻;以“外滩”命名黄浦区区域金融发展指数,提高了指数的辨识度,也寄托着区域金融发展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美好愿景。同时,外滩金融发展指数也是“晴雨表”,定位于区域性金融指数,旨在全面度量并真实反映区域金融业发展的轨迹,具备市场表征、产业分析与风险监测三大功能。

  具体而言,以2015年基点为100点计算,2016年外滩商业环境发展指数为111.71点,同比上涨11.71%。这意味着,2016年黄浦区整体商业环境稳中有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以及政策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

  2016年外滩金融机构发展指数为114.31点,较2015年同比上涨14.31%。这意味着,尽管证券期货相关机构受资本市场影响,发展略有收缩,但在银行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稳定发展,以及其他持牌新型金融机构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外滩金融机构发展健康。

  2016年外滩金融市场发展指数为126.88点,较2015年上涨26.88%。这意味着,受益于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以及落户区内的要素市场的稳健发展,黄浦金融市场整体稳健。

  2016年外滩金融稳健性指数为100.46点。这意味着,虽然金融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落,但主要金融市场波动性趋于平稳,加之黄浦区内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相对稳健,外滩金融稳健性态势乐观。

  新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深化改革?外滩金融发展指数报告给出了探索中的答案。

  首先,引导各类金融要素和资源支持高端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通过项目路演、企业沙龙、网络平台、定向推介等方式,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互动。同时,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切实提高金融支持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服务。

  其次,规范金融交易,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2016年年底,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落户黄浦,将票据交易逐步转移至公开、透明、统一的交易场所,减少签发和流通环节的灰色地带,从而实现减少金融风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

  再次,区域内金融机构主动转型,倾向于直接融资及服务实体经济。2016年,黄浦区证券业主要机构作为主承销商的A股融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同比上涨46%;债券融资规模接近7600亿元,同比上升58.55%;通过直投子公司直接投资510亿元,同比上升56.72%。

  一言以蔽之,作为上海首个区域金融发展指数,外滩金融发展指数弥补了专业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区域金融发展评价、金融政策制定、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参考依据,既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创新力和影响力,又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争取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

  “金融风险防范网”不可少

  两三年来,因为一起起“跑路事件”,人们谈P2P色变。但面对金融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化,关键在于,安全是底线。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全方位的金融安全发展环境。以金融繁荣为目标的金融安全,如何实现?

  淮海中路街道辖区内拥有淮海中路商业街、新天地商业区,汇集了企业天地、金钟广场等主要商务楼宇20余幢,白领职员7万多人。排查表明,辖区内有需要确定风险等级的金融企业124家,需要重点关注跟踪的金融企业22家,各类风险企业逐渐向高度专业化、组织化、隐蔽性方向发展。

  “大安全”如何确保?一张“金融风险防范网”必不可少。这张网,怎么编织?方法是——“1+2+X”。

  “1”,就是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启动街道综合治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将街道综治平安建设和楼宇风险防范数据汇总到统一平台,实现数据共建、共用、共享。

  “2”,就是楼宇平安工作室和淮海金融课堂。大上海时代广场一众重要商务楼宇成立平安工作室,将消防、安全生产、禁毒、金融风险防范纳入自治范畴。同时,推动淮海金融课堂向楼宇、社区、学校不断拓展、延伸,提升居民的金融安全意识和常识。

  “X”,就是建立风险防范若干机制,完善首席联络员制度、定期沟通机制、发现预警机制、组团服务机制,系统规范各方职责,相互串联无缝衔接。同时,形成网格化工作机制,顺利完成对31处楼宇和园区中1830家企业的“一楼一档”信息库更新;定期联合走访商务楼宇,对问题企业开展约谈告诫、劝退清退;加强网格化视频巡逻保障,将可能由金融风险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侦测现象纳入网格中心视频监控,在每日7:30到22:00重点时段,每15到30分钟一次轮巡,及时发现、上报突发性事件。

  一年来,“1+2+X”有效预防了影响楼宇安全的风险隐患,清除了一批高风险金融企业,守住了金融安全底线。这张“金融风险防控网”的特征是——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制度保障,形成目标清晰职责分明的制度体系,有组织、有系统、有保障、有执行力。

  这样的金融“大安全”格局,也呈现在整个外滩金融集聚带。今后,外滩金融集聚带将坚持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并重,积极探索采取法治、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标本兼治,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防范金融风险,牢牢守住区域金融安全稳定的底线,不断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险防控探索可行路径。2020年,黄浦区要成为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标杆,新增各类重点金融机构300家以上,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20%左右,建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可以预见的是,风险可防控,创新有保障,全力推动“大安全”背景下的新金融,未来可期。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姚丽萍

编辑: 唐奇云

外滩新金融“稳健活力”可圈可点

面近年来,金融的互联网化和互联网的金融化,不可逆转,关键在于——金融创新和风险防控可否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