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精心修缮 让71年的复旦相辉堂旧貌驻新颜

2018-04-04 17:0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4月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潘立玮 谷峰)相辉堂,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1947年在复旦大学原第一宿舍的废墟上重建而起。时序更替中,相辉堂承载着师生的记忆和情怀,见证着复旦的变化和发展,成为一代代复旦人的精神殿堂。70年光阴转瞬即逝,老校长在此提出的复旦精神犹在耳畔,相辉堂却在光阴流逝中难掩年岁痕迹。然而,年逾古稀的老堂已然不能满足师生们举办活动的需求,功能缺陷、设备老旧……修缮工作迫在眉睫。如今,上海建工五建集团精心修缮一年,让71年的复旦相辉堂旧貌驻新颜。3月15日,复旦大学相辉堂项目顺利通过了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物中心专家组验收。

  在设计师和施工方看来,修缮相辉堂离不开四个主题——有什么?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从体量上来看,相辉堂,即南堂,建筑面积约1777平方米;扩建的剧场,即北堂,3270平方米。不仅恢复原貌,还能获得更好的利用,是本次修缮的主题。而修缮加固后的设计使用年限,至少延长了30年,目送着相辉堂步入巍巍百年。

  长达一年的修缮过程,记录了建设者的心路历程。如今,“相辉堂”的隽永大字被金黄色背景灯映衬着,宛若长明;一楼改做多功能用房、辅助用房和北堂剧场入口门厅。拾级而上,脚下的铁艺踏步条仍是旧时模样,磕破出来的缺口,让人联想到多少学子从此经过;二楼保留着原来礼堂的格局,312个标号的翻板椅、朱砂红窗和木框,还有重焕容光的木舞台。那份熟悉感一直都在。

  眼下,相辉堂正在进行完全开放使用前的“压力测试”,相信不久,莘莘学子就能在其中,继续沐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洗礼。

  3月30日,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对一批建筑工程企业资质审批结果进行了公布,五建集团成功获批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成为了上海市拥有该资质的三家企业中唯一的一家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集团。

  为了再现相辉堂原貌,登门求教古稀耄耋校友

  “历保建筑修缮很难有评价标准,带着还原老建筑历史样貌的使命感,我们愿意将这件事做到极致。”为了还原复旦人心中的精神殿堂,五建项目团队展开了一场“大调研”,他们上门拜访老校友、老校工,对每一个细节和部件进行求证,对每一种颜色和纹路进行探讨,以求勾勒出相辉堂真实样貌。加上学校提供的相辉堂珍贵照片,项目部与校方、设计方、历保专家等经过几轮商议,最终确定了修缮施工方案,并得到了一次性通过的评审结果。

  如今,相辉堂的外墙呈现出波纹状的拉毛风格,回归民国建筑韵味——简练、朴实、庄重。而去年3月份开工之前,它的外墙已被层层涂料覆盖,掩盖了原有建筑风貌,且原有砖墙砌筑后平整度较差,抹灰粉刷面层厚度不均匀,为水泥砂浆拉毛修缮复原带来较大困难。

  为此,五建项目团队邀请5个班组进行小样实验,同台PK,以求达到真实度、历史感的拉毛效果。毛刺的粗细、颜色,乃至上色与拉毛的顺序,都颇有讲究。最终以尊重传统工艺为前提,以整齐均匀的拉毛效果,相辉堂披上了素美“外衣”。

  你知道相辉堂有多少瓦片吗?修缮的建设者们最清楚。在维护过程中,他们清拆下所有瓦片,一一编号,挑选分类,为破损瓦片找到替补可是犯了难。他们首先到江浙一代的古宅民居寻找相同型号,但却颗粒无收,而后恰好得知复旦大学两栋废弃小楼,喜的是,竟然是与相辉堂同年代的瓦片!踏破铁鞋无觅处,项目部经与校方协商,完成了瓦片的异地“重生”。

  70年后的翻新门窗“轻启”一段重生历史

  尊重历史,修旧如故。五建的执着体现在修缮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相辉堂二楼的小礼堂,共有312个标号的翻板椅,每一个都是老物件。曾破损不堪的门窗、门扇,从70年前静默到现在,再经精雕细琢的手艺延续着它们与相辉堂的共同命运。五建项目团队介绍,门窗、门扇无一例外都被白蚁咬噬,几乎都带有烂掉的疮疤。因此,门窗在现场维修,门扇拆下运回工厂处理,工匠们凿掉破损的伤口,再用崭新的美国花旗松嵌入代替,统一打磨、上漆,安装玻璃和开关,完成了修旧如故的全过程。木舞台上的三角桁架到望板,都沿用了木料材质,经过建设们严格做好的“四防”——防腐、防火、防潮、防虫蚁,成为相辉堂的“顶梁柱”。过程虽麻烦,但收获了不俗地呈现效果,原汁原味,清晰再现。

  项目工期紧张,多道工序交错施工。南堂施工进入尾声,项目部计划开始对楼梯台阶进行修复。经勘查发现,位于南堂北侧的外楼梯和南堂东侧的内楼梯两处100余级台阶上,安装了带有镂空花纹的生铁防滑条,细看颇具年代感和独有的文艺感。由于年久,防滑条锈迹斑驳、部分断裂缺失。项目部翻阅资料,了解到两处台阶上的镂空防滑条是1947年复建时制作安装的,当机立断决定依样复制。经清点,两处共缺失防滑条16根。然而临近春节,正常营业生铁加工厂已屈指可数,且生铁加工需要开模定制,周期长、费用也高,项目部想尽办法,尝试了多种替换材料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有人劝说如果不能原样恢复,就将剩余的也全部拆除也无妨。项目部始终坚持,经多方询问终于联系到愿意承接此业务的生铁加工厂。当把定制的防滑条嵌入台阶边缘后,几乎无法辨认出新旧,不规则的菱形镂空花纹兼具艺术美观和实用功能,让每个人都庆幸自己当时坚持要恢复原貌的执着。

  既要为老建筑“强筋健骨”,为何又在“偷梁换柱”?

  历保建筑修缮工程不仅仅是还原其外貌,更重要的是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让老建筑能以挺拔的身姿重新展现。

  相辉堂原有的木结构经过70年风雨洗礼,项目团队首先对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墙体、屋架、横梁,每一道细节都没有放过。通过工作人员在指定位置安装的高精度仪器,监测数据便可实时传送到现场施工人员手里,在电脑上还能即时显示三维整体和节点变形引起的云图变化,所有情况一目了然。有了可靠的信息技术支撑,加固施工就多了一重保险。通过图形模拟和数据比对,项目部大胆提出——将南堂地基基础加固方案的172根静压锚杆桩进行减少。

  为什么要减少?项目部介绍,如果按照原计划使用172根静压锚杆桩,相当于把老建筑的基础结构破坏掉了,类似于布满了“梅花桩”。而这一点,与修缮要求相违背。因为对于三级以上的保护建筑,结构可加固,但不可更改原有的结构体系。为此,项目部优化方案,进过两次过堂评审和多次测试,最后把总桩数缩减到45根。这一幕颇为戏剧性的“偷梁换柱”,却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一以贯之的基础形式,保护了历史建筑的原始状态。

  巧思妙想,清水混凝土汇聚匠心

  扩建的北堂作为南堂的延伸,在功能上更能满足校园文化生活的需求。根据设计思路,北堂置身于南堂之后,以突显出南堂历史建筑的风貌。因此,北堂外围采用与南堂外墙色调相协调的清水混凝土条柱勾勒,在视觉上更显通透,条柱下有清水混凝土基座,一平一弧的造型也使北堂整体外观多了几分灵动。但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本就复杂,由386根等距间隔清水混凝土条柱、120多米平弧相间基座、46根清水混凝土梁组成的异型清水混凝土外立面造型,对只允许一次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来说犹如“天方夜谭”。

  为了解决现浇异型清水混凝土施工的技术难题,项目部连续多天集中讨论,终于有所突破。条柱基座平弧宽度均为20厘米,弧面内凹2厘米,弧面与平面相接处为尖角。要实现基座一平一弧的观感效果,用弧形模板与常规平直模板组合便可做到,但模板选材、弧面与平面搭接、振捣时间控制等具体做法都是需要进行尝试比选的。项目部根据图纸尺寸计算出模板弧度,通过多种材质比对,选择含水量低、变形率小的实木模板进行定制加工。由于北堂东西两侧各设一条基座,单侧长度超过60米,整条基座为一个整体需一次浇筑成型。为了保证最终效果,项目部所有成员亲自动手试制了3组实样进行对比,最终选定做法。为了使清水混凝土成品外观平整,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均不使用钉子,必要处用胶水粘合,确保了北堂外立面清水混凝土施工一次成型,并有效控制色差、保证外观无空洞麻面。

编辑: 唐奇云

精心修缮:71年的复旦相辉堂旧貌驻新颜

相辉堂,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1947年在复旦大学原第一宿舍的废墟上重建而起。时序更替中,相辉堂承载着师生的记忆和情怀,见证着复旦的变化和发展,成为一代代复旦人的精神殿堂。70年光阴转瞬即逝,老校长在此提出的复旦精神犹在耳畔,相辉堂却在光阴流逝中难掩年岁痕迹。然而,年逾古稀的老堂已然不能满足师生们举办活动的需求,功能缺陷、设备老旧……修缮工作迫在眉睫。如今,上海建工五建集团精心修缮一年,让71年的复旦相辉堂旧貌驻新颜。3月15日,复旦大学相辉堂项目顺利通过了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物中心专家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