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转改”纪实: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

2017-12-20 21:29:00来源:央广网
“走转改”采访团参观中共一大会址
  央广网上海12月20日消息(记者陆明明)周一照例是博物馆、纪念馆的闭馆日,但是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却唯独没有休息。12月18日,一大会址纪念馆为2017年中央媒体记者“走转改”主题教育采访团提供了一次特殊的瞻仰、采访活动。
中共一大代表的巨幅浮雕墙
  这座始建于1920年秋的老上海石库门楼房,曾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和其胞兄李书城的寓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13位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会议。
  7月30日,由于会场受到法租界巡捕的搜查,会议被迫中止。最后一天,会议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工作决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其意义非凡,彪炳史册。
  96年后,这座饱经风霜、历久弥新的老宅,仍以其独特的姿态和历史地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初的创业维艰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功勋,再到今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担当。
  今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兴业路76号,瞻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承担这次讲解任务的就是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回顾习总书记的“回家”之行,张馆长心情激动,难以平复。总书记的每一个举动,都历历在目,每一句话语,都言犹在耳。
张黎明馆长与“走转改”采访团座谈
  座谈中,张馆长特别提到了此行的两个细节。由于上海交通拥堵,根据以往的安排,领导人的车辆,都会直接停在望志路106号的门口,门对门走进纪念馆。但是这次瞻仰之行,习总书记坚持要求,在距会址尚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下车,沿兴业路步行走进纪念馆。在张馆长看来,这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敬畏之心,也是一位中华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为全党上下做出的率先垂范。
  另一个细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宣誓之后,张馆长向习总书记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总书记能够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重回党的诞生地,再来一大看看。习总书记说,“我一定会来的,虽然我不常回来,但是我的心已经留在了这里。”谈到此处,张馆长动情地表示,这是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学习十九大精神就是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总书记重回党的诞生地,瞻仰一大会址。既在党内引发了巨大回响,也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阵红色旋风。张馆长介绍,纪念馆原来全年的接待量是51万至52万人次。截至11月23日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接待量,已经突破了73万人次。其中很多参观者是扶老携幼,祖孙三代共同前来,缅怀先辈,回顾历史,这让他非常激动,也倍感振奋。
  长期以来,张黎明馆长始终致力于一大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一大精神的宣传普及。他认为,一大的设计项目必须是开天辟地的,一大的宣传必须是铺天盖地的,一大的成果应该是惊天动地的。这才对得起革命先辈,对的起这个伟大的起点。
  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但他说,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依然有很多路要走,依然要开启新时期的新长征。党的十九大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以此为开端,我们要有新担当、新使命、新任务,未来还有很多腊子口要抢占,很多的金沙江要突破,很多大渡河要强渡。道路尽管曲折,但前途一片光明,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看到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的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
  12月18日下午,中央媒体记者采访团在上海召开了“走转改”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与会记者们结合参观感受和工作实际,交流了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贺信精神的学习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记者的殷殷嘱托、拳拳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编辑: 林馥榆

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

周一照例是博物馆、纪念馆的闭馆日,但是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却唯独没有休息。12月18日,一大会址纪念馆为2017年中央媒体记者“走转改”主题教育采访团提供了一次特殊的瞻仰、采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