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非专业人士首次摘得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最佳选手”

2017-03-14 12: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上海3月14日消息 科学人的严谨、空乘的仪态、演讲者的口才、导游的亲和力……如果说有哪个职业需要将以上这些特质融为一身,那就是科普讲解员了。

  据中国上海网上政务大厅介绍,在昨天(13日)举行的第四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上,从3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40名优秀讲解员,为争夺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走上讲台。

  今年的舞台不设门槛,参赛者中除了沪上各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的专业讲解员,还有60多名“业余”选手———主持人、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企业员工等。最终,“最佳选手”首次被非专业人士摘得,十佳选手中,民间高手占了两席。

  非专业选手不走“套路”,带来不一样的台风

  来自市气象局徐家汇观象台的非专业选手王媛何以摘得“最佳”?两次与倒计时指针同时停下的解说节奏,一定为她加分不少。有人将之归于运气,也有人归诸技巧,王媛却说,因为她“根本没有把解说词背下来,而是分成几个知识点,根据时间自由发挥,可长可短”。

  比赛现场,有选手一味背诵,难免留下痕迹;也有选手被一句话“卡住”,完全忘了后面的内容;而王媛的解说却如唠家常般,娓娓道来,让听众倍感亲切。

  微笑要露出8颗牙齿、举手要斜向上45°……在本届二等奖选手黄麒通的字典里,可没有这么多“套路”。作为出没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植物园等地的自由讲解人,他要做的,就是让观众像钉子一样留在原地,听他说话。科普圈内,黄麒通被称为“大仙”,“战绩”颇为亮眼,据说“只要在某处立定开讲,周围的路就被堵死了”。

  这次,黄麒通讲的是抗生素的故事,论话题不算新鲜,但他边讲边演的方式还是牢牢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讲到抗生素对抗外来病毒时,一句“兄弟们,怼他”,收获现场无数笑声。

  到了比赛的看图说话环节,同一个苹果,别人讲苹果有什么营养,黄麒通却讲苹果核为什么不好吃———原来越靠近苹果核,石细胞就越多,而这是植物保护种子的一种本能,“觉得不好吃,动物把它扔了,种子就扎根了”。

  “理科男”不煽情,平铺直叙也能打动人心

  4年前,首届科普讲解员大赛十佳讲解员中,只有一名男性,今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4人。评委表示,科普讲解除了技巧,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方面,许多男选手思维缜密,有先天优势。

  本届初赛选手冯博,是来自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他居然把自己正在学习的新知识同步搬到了赛场。论技巧,他比不上专业选手拟人、反问、排比等煽情句式的灵活运用;论口才,他的叙述平铺直叙,如同在上一堂物理课。为何脱颖而出?不过是胜在话题新颖,逻辑严密。

  当评委问他为什么要来参赛时,他说:“我就是喜欢这个知识点,于是就想让更多人了解它。”一个月后的决赛场上,仍有评委回忆起这股一心想把好东西分享给大家的热情。

  本届比赛现场,来了一群上海交大的“理工男”。问起参赛原因,原来是一个宿舍的男生带了头,引来许多追随者。其中一名参赛选手郝帅说,当今社会充斥着很多信息,有真科学也有伪科学,因此更加需要一批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讲解员,“为人答疑解惑,非常有成就感”。

  赛场不是终点,科普讲解也蕴含商机

  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离不开一批优秀科普讲解员,市科委一直在为留住更多的讲解员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普讲解员大赛的举办也有这方面的目的。”市科委科普处调研员杨平说。大赛中获奖,固然会为一些冒尖者带来奖金、荣誉和获得感,但总体来说,这些奋斗在一线的科普工作者收入并不高。

  在获奖的民间选手看来,一顶“十佳科普使者”的桂冠,其“含金量”远不止一块奖牌和一笔奖金。

  王媛告诉记者,市气象局正在筹建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这是一个集信息制作、发布与科普于一体的机构,气象中有许多专业问题,都需要专业讲解员。“不仅是科普场馆,其实各行各业都蕴藏着不同的知识,都需要有技巧的科普。”王媛说,一旦掌握了诠释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即便离开讲解员的舞台,能去的地方还有很多。

  从做科普志愿者的经历中,黄麒通看到了一个充满商机的市场。“现在人们对教育非常重视,不仅是对孩子,其实每个人都很热衷学习,渴望汲取科学营养,而且愿意为知识付费。”不久前,他刚从一家旅游公司离职,准备利用自己的口才和市场需求,做一个关于科普的创业项目。

  “我接受观众‘用脚投票’。”说到未来,这位90后小伙身上有股天然的自信。

编辑: 唐奇云
关键词: 科普;讲解;大赛;最佳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