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网消息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规土局官网获悉,上海市徐家汇体育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及附加图则编制(公众参与规划草案)正式出炉,面向社会听取公众意见。该方案的公示时间为2017年3月31日至2017年4月29日。
根据方案,围绕上海建设“国际赛事之都”的总体目标,徐家汇体育公园将通过场馆功能升级和户外环境改造,建设成为“体育氛围浓厚、赛事举办一流、群众体育活跃、绿化空间宜人”的市级公共体育活动集聚区,成为卓越的体育赛事中心、活跃的大众体育乐园、经典的体育文化地标。主要承担承办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满足市民健身休闲要求、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和引领体育产业发展四项功能。
徐家汇体育公园
位于徐家汇社区132街坊,街坊四至边界为漕溪北路—零陵路—天钥桥路—中山南二路,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约40.6公顷。改造后,徐家汇体育公园地上建筑面积不超过25.2万平方米(不包括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大厦改造中增加的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约11.6万平方米。
四栋主要建筑将保留
根据方案,在场馆改造方面,将保留和改造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大厦四栋主要建筑,其余建筑基本拆除。场馆改造中,一是优先满足顶级赛事及赛事配套空间布局需求;二是“量体裁衣”,对既有建筑空间进行匹配性改造,布局全民健身和专业服务功能。
上海体育场改造后,仍然作为一座能够承办综合性运动会的体育场,在继续办好中超联赛上港俱乐部主场、国际田联钻石赛上海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利用率,培育引进足球、橄榄球、棒球、攀岩、壁球等其他顶级赛事。
上海体育馆通过改扩建,提升功能,满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斯诺克等赛事要求,创造条件引进拳击、自由搏击、电子竞技等娱乐性、观赏性强的新兴体育赛事。改造后建筑立面与形象保持原有风貌。
上海游泳馆将保持原有游泳池、儿童泳池等功能,满足游泳、跳水等项目的青少年业余训练。
东亚体育大厦改造主要用于满足体育公园运营管理办公要求,可考虑赛事运营管理中心,包括场地管理、监控中心、中后台运营中心等功能。改造中聚焦建筑外观和绿色节能改造,建筑高度结合区域景观统筹研究。
打造高度开放共享空间
在公园设计方面,一是强调公园绿地体系,突出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统筹绿地和体育活动场地布局;二是强调基地的高度开放共享,将其视为提升徐家汇地区步行活力的关键节点,弱化超大街坊对地区步行系统的阻隔,突出与周边街道和街区的融合共享。
在升级改造之后,徐家汇体育公园将24小时对外公共开放,沿零陵路和天钥桥路打造具有活跃功能互动的公共开放界面,沿漕溪北路和中山南二路密植绿化,弱化高架道路带来的噪音、视线等不利影响。
根据方案,将拆除部分现状建筑,梳理现状的硬地、通道,整合绿化,从而释放出空间以用于绿化和户外体育运动,营造高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街坊内的公共开放空间占比增加到约50%(包括绿地、广场和户外体育场地)。
方案显示,将户外运动场地和绿化空间相互融合,营造在树林中运动的感受,并利用乔灌木减少不同种类体育活动之间的干扰。户外运动项目主要包括足球公园、篮球公园等。室外场地既要满足青少年精英基地和少体校训练,又兼顾对市民的开放。
对于市民颇为关心的慢跑系统,方案将利用人行道空间,结合街道断面改造设计,营造安全舒适的沿街步道,与徐汇区的街道跑步网络对接。在公园内部,形成串联场馆和户外空间的地面慢跑道,线形灵活有趣,结合公园的不同功能布局,营造移步异景的跑步感受。
赛事期间控制机动车出行
在交通方面,徐家汇体育公园地区将发挥公共交通资源的优势,未来依靠公共交通分担较大的出行比例。同时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库,停车位不少于1000个,保留现状沿零陵路的地下公共停车场,结合地下空间建设新增地下停车场。
在轨道交通11号线以西、万体馆以南还将新建1处地下综合体,占地面积约3-4公顷,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全民健身、运动培训及配套服务,地下二层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
为了加强人流集散与公共交通站点的联系。在地面层,梳理和引导公园内部主要人流路径出入口,建立与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和公交车站的有效联系。在地下层,人群可直接利用地下空间连通系统从轨道交通站进入主要场馆。
今后在赛时与平时,将采用差异化的交通流线组织方案。在赛事期间,控制机动车出行,地面只允许特殊车辆进入,单向限速行驶,并在开放空间设置临时停靠区。平时,车辆进入街坊后即进入地下车库,实现地面的人车分流。另一方面,加强地下空间连通。现状已有一条中山南二路过街地道通向漕溪路公交枢纽。结合地下体育综合体新增地下连通道。其中,两条分别连接轨道交通1号线和11号线车站站厅层;一条为过街地道穿越中山南二路,连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一条连接万体馆,方便运动员从地下体育综合体内的热身场地便捷到达比赛场地。地下通道宽度不小于8米。
编辑:
林馥榆
关键词:
上海;徐家汇;上海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