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由央广网记者 滕萌 拍摄制作)

央广网西宁4月29日消息(记者 滕萌)4月28日,青海省第41届“爱鸟周”主题宣传暨动物放归科普活动在西宁野生动物园举行。活动现场,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通过展板和现场讲解,向公众介绍了近年来青海省在鸟类救护放归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情况,以及西宁野生动物园在猛禽繁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青海省第41届“爱鸟周”主题宣传暨动物放归科普活动在西宁野生动物园举行(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据悉,“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青海省“爱鸟周”确定为每年的5月1日至5月7日。目前,“爱鸟周”已经成为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方面的重要活动,也是弘扬生态保护意识、传播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鸟类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宝贵资源。保护鸟类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科研、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爱鸟周”可以宣传鸟类知识,培养大家爱鸟护鸟的意识,养成爱鸟护鸟的习惯,共同为“守护蓝天精灵,共享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水禽湖边市民驻足观赏(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近年来,青海省林草部门对青海省不断加大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提升全社会保护鸟类的生态意识和参与各种爱鸟护鸟保护行动的自觉性。通过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非法经营候鸟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阻止了对各类鸟类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破坏。同时,实施了各类生态保护恢复工程措施,改善了野生鸟类生存环境,为鸟类的生息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

斑头雁(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西宁野生动物园,也叫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青海野生动物繁育救护中心,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青藏高原雪豹繁育研究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也是一处集野生动物观赏、保护、科研、繁育、科普教育为一体、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原特色旅游胜地。

赤麻鸭(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记者了解到,从2017年开始,西宁野生动物园成功繁殖一只雄性高山兀鹫“小毛球”,填补了国内高山兀鹫人工繁育的空白。截至今年4月1日,西宁野生动物园人工繁殖破壳的第七只高山兀鹫,叫做“七毛球”。目前将近一月龄的七毛球也发育良好,它是国内存活的第五只人工繁育高山兀鹫,第二只亲鸟育雏的人工繁育高山兀鹫,也是第一只在人工巢穴中孵化成长的高山兀鹫。

自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自成立以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通过群众电话、媒体联系、当地林业部门以及通过与上级林业部门(省、市林业和草原局)联系,由上级林业部门下达救护任务等途径,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西宁市林业和草原局的领导和森林公安机关的支持下,救护了雪豹、普氏原羚、岩羊、藏棕熊、金雕、猎隼、红隼、大鵟、高山兀鹫、秃鹫、雕鸮、大天鹅、绿头鸭、斑头雁、环颈雉、蓝马鸡等40余种1500余头(只)野生动物,其中大部分成功放归野外。

黑天鹅(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此次放归野外的5头(只)野生动物,2只雕鸮、2只环颈雉和1只狗獾救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饲养管理,体质恢复良好,符合野外放归条件,中心决定对其进行野外放归。为什么选择在西山放归呢?因为西宁西山具有大面积林地,有野生雕鸮、环颈雉和狗獾分布,根据其不同生活习性,将之放归到山顶和林地,符合其野外生活习性,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其存活。”西宁市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说。

野生动物放归(央广网记者 滕萌 摄)

此外,青海省将在继续强化依法保护基础上,主动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以《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为依据,有序开展珍稀鸟类资源调查,持续开展“清风行动”,健全部门间联动长效机制,加大破坏鸟类资源等违法打击力度。同时,继续加强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在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领域不断实践和创新。

编辑:汪晓青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