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鲍永清 摄

大数据中心平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中心供图

当妈妈说跑步前进。李善元 摄

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次采集到黑颈鹤孵化影像。新华社发

云山。苏金元 摄

祁连山湿地。张胜邦 摄
  祁连山国家公园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传统的监测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国家公园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的需要。为此,我省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平台,通过三维巡航模式,以可视化的形式则可以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冰川、河流、草原、湖泊等生态类型连接成一条漫游路径,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壮美与神秘,在大数据监测网络中成就了一眼千里、触手可及的美好体验。
  本报记者 叶文娟
  祁连山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横跨甘肃和青海两省,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均有分布。如何将这个从东往西绵延数百公里的“大公园”实现实时动态保护和管理,并掌握国家公园内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如何监测到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的行踪,又如何可以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处遁形呢?
  2019年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经过充分调研,科学决策,着手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监测中心,并在大数据中心建设基础上,高标准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平台,这张“大网”为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管护、确权、调查监测等科学决策和准确预测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轻点鼠标一眼千里,祁连山国家公园尽收眼底
  祁连山国家公园幅员辽阔,生态类型多样,地理环境复杂,传统的监测管理手段无法满足国家公园精细化、动态化、体系化管理的需要。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中心,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祁连山国家公园区域影像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平台首页,祁连山国家公园分为甘肃和青海两个片区,蓝色边界为青海片区,红色边界为甘肃片区,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从卫星图上清楚地看到每一块森林、河流、陆地以及奔跑在山头上的岩羊等野生动物,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全部美景。”大数据平台建设负责人周景荣一边滑动着手中的鼠标,一边向记者介绍。
  作为森林资源的一部分,灌木林在维持高原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狭长的祁连山河谷地带,一丛丛的灌木林随处可见,它们以一种特有的生态景观维持着祁连山独有的生态系统。通过影像对比发现,从2014年到2019年,由于降水量增加、加大生态管护力度等原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一些资源数据发生了变化,一些之前达不到标准的灌木林地现在已经达标,说明当地的生态环境正在进一步好转。
  切换画面后,大屏上出现五只雪豹同框的画面。周景荣说,这是2018年5月,科研人员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历时90天,采用样带法、红外相机识别以及微卫星分子标记等方法,于2017年至2018年,布设735台相机在野外持续工作600多天,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拍到的。同时,还监测到十分罕见的豺、荒漠猫等珍稀特有野生物种,调查监测面积达到4000平方公里。这五只雪豹同框拍摄的时间、地点已上传到大数据库,今后可共享使用。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壮美与神秘,在大数据监测网络中成就了一眼千里、触手可及的美好体验。据了解,目前,通过三维巡航模式,以可视化的形式将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冰川、河流、草原、湖泊等生态类型连接成一条漫游路径,便能游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美景。
  野外巡护智能化,让管护员的巡护更加安全快捷
  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中心平台,再到管护员手中配备的巡护终端设备,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智能巡护带来的好处得到了管护员一致好评。
  有了智能巡护,管护站内的管护员人人都成为了摄影爱好者,只要出去巡护,各管护站的管护员们都会随时通过手机上安装的巡护终端设备,将日常监测到的野生动植物样本通过手持终端设备上传到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将收集到的数据分拣入库,形成样本数据,可供科研等共享服务。
  更重要的是,配备给管护员的巡护终端设备,还具有定位、识别等功能。管护员在野外巡护途中如发现野生动物,通过设备上提示的野生动物,可以及时将拍到的野生动物照片上传到设备。同样,如在巡护途中发生意外,可以及时定位,发出求救信号,以便管护站其他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救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野外巡护的智能化管理。同时,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大数据平台的巡护地图上,也可以实时查看在线管护员的信息及位置。因为管护员巡护的地方大部分是无人区,为了保证巡护人员的人身安全,还为各管护站配备了带有卫星通话功能的巡护终端,可实时与巡护人员通话对接,若有异常情况发生,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应急方案,保护管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此外,在大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还梳理各类生态监测网点,优化布局生态监测网络,建立统一调查监测体系,通过架设视频云台、野保相机等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实时在线监控,覆盖范围已达到4000平方公里,有效实施园区管控。其中,布设并连接到大数据平台的一些影像、热感双目摄像机等监测设备,具备360度左右旋转和180度上下旋转功能,高清像素保证10公里以内拍摄到的影像清晰可见。同时,通过网络融合技术,实现野保相机影像的实时回传,大大提高了野生动物的监测效率。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共有40个管护站,通过大屏幕,可以看到各个管护站的位置,点击相应管护站的标志,能够看到这个管护站的基本信息。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范围内实行5×5公里网格化管理,通过巡护终端数据的上传,平台系统将自动对已巡护到的区域标注显示。针对道路阻隔、环境恶劣等不具备人员巡护条件的区域,未来将通过无人机巡护手段实现巡护管理。
  摸清家底推动科研,让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良好的生态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我们用科学的手段扎实推进科研监测工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华丽转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景荣介绍。为摸清国家公园本底资源,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监测工作,组织开展豺、荒漠猫、猞猁、黑颈鹤、昆虫、大型真菌、野牦牛、盘羊、白唇鹿、林区及草原鸟类、野生植物、斑尾榛鸡等雉鸡类、水生生物等专项调查,初步形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还首次开展了雪豹、黑颈鹤卫星项圈佩戴及环志工作,推动野生动物物种深入调查研究。
  此外,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平台,针对森林、高寒湿地、冰冻圈等典型生态系统设立长期监测样地2处,启动开展典型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监测研究、森林大样地设置、疏勒河园区典型高寒区生态变化研究、气候干扰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等项目,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初步形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系统变化监测网络。
  目前,大数据中心平台已完成了基础建设,正在进行平台软件功能的架构。其中,生态资源子系统是大数据平台的基础数据库,为各项业务开展提供了本底数据支撑。系统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全境的自然资源数据建库管理,将各空间图形图像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档资料以不同存储方式入库,形成生态资源一张图管护机制。可以通过各类专题图,综合展现生态类型和地域分布,还可以通过对遥感影像历史数据对比,了解自然资源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生态科研共享机制,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将各项成果整合到大数据平台,推动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据周景荣介绍,按照数据融合汇聚体系、生态智脑中台体系、综合业务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架构分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时空数据一张图、野生动物监测、生态科研合作、综合业务管理、网络融合通信等基础框架建设,逐步实现物联网多维感知、大数据智慧赋能、云平台精细管理的闭环应用,在国家公园的生态监测、园区管理、日常巡检等工作中初见成效。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数据平台建设,促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保护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推动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设。
编辑:汪晓青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