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8月5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8月5日,“京津青”三省市“头雁”项目培育启动仪式青海会场在西宁市举行。

活动现场(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清德在启动仪式现场表示,为认真贯彻农业农村部人才工作会议及青海省委关于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加强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自今年起,青海省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原则上每年为每个县(市)培育10名“头雁”。今年为确保培育项目取得成效,积累经验,此次培育约150名“头雁”,力争5年时间培育一批“头雁”队伍,带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基础。

记者了解到,此次培育针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带头人,采取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和一名导师创业指导的“四个一”培育模式,对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据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马德明介绍,为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振兴“头雁”培育项目,青海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了青海省“头雁”培育专项师资库,邀请了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授课教师。同时和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互联网虚拟教研室,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新手段,定期开展教研,让学员“有的学,用得上”。此外,青海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各自在校大学生组成了青海省乡村产业振兴“雏雁”实践团,前往学员所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对标大学生“三下乡”和创业培训,调研当地“三农”现状。

青海师范大学始建于1956年,学校坚持以青海省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题和基点,通过科学研究,为青海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保障。目前,学校建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中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已经产出了一大批服务青海省广大农牧区发展的学术成果。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青海省农业农村系统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青海省广大农牧区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服务产业‘四地’建设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措施。”马清德说,希望参训学员、培育机构、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共同努力,把“头雁”项目办好,努力把“头雁”项目做成青海特色、青海名片、青海贡献。

编辑:张海东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