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互助6月23日消息(记者 滕萌 通讯员 牟泉)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互助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和打造“七彩农业”名片的重要抓手,结合全县农田实情,加大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高原美丽梯田已成为互助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资7.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7.7万亩,其中旱作农业建成面积为26.5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21.19万亩,涉及14个乡镇153个行政村。
互助层层梯田“秀”靓姿(央广网发 牟泉 摄)
坚持原则,高标准推进。互助县在农田设施建设中做到了三个坚持,即:坚持高起点规划,做到农田土地平整、地力提升,灌排渠道系统管网配套,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坚持高标准建设,着力实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坚持高水平管理,做到了高标准农田能建成、能管好、能发挥效益。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紧紧围绕“川水地区耕地小块变大块,提高机械化程度;浅山地区因地制宜配套水利设施,部分旱地变水地,提高耕地质量等级;脑山地区扩大坡改梯面积,改造瘠薄土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发展思路,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了松多本康沟、五十保家、南门峡古边、东和克麻、林川窑庄、丹麻拉庄等高标准“样板田”14.58万亩,成为互助县经纬分明的美丽梯田,推动了原有的中低产田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方向发展。
互助层层梯田“秀”靓姿(央广网发 牟泉 摄)
完善设施,耕地地力有效提升。积极争取湟水北干二期田间配套工程,该项目涉及9.07万亩,辐射互助县8个乡镇36个行政村,全县10万亩旱地将转变成水浇地,有效提升了耕地地力,为提高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繁荣区域经济,持续巩固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及“菜篮子”基地的地位,助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转变观念,促进增产增收。引导项目区乡镇政府、村“两委”转变管理理念,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面积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布局,探索“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发展规模化订单农业,保障农户基本收益、增加群众收入。如2020年五十保家村流转高标准农田2000亩,亩均1000元。松多乡在什八洞沟、本康沟村打造1200亩互助最美梯田“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带动辐射群众增收致富。
互助层层梯田“秀”靓姿(央广网发 牟泉 摄)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互助县将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向机械化,高效化,规模化方向迈进,使标准化农田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