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9月21日消息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试点法院之一,把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作为推进司法改革创新和品牌创建的先导工程,不断推进家事审判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互助样板”,开辟了一条适合青海农区法院家事审判工作的新路子。

近五年来,互助县人民法院年均审结家事案件1216件,占民商事案件的40.63%,家事案件中离婚案件年均1066 件,占比87.6%。

根据多民族聚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家事案件多发频发的县情,互助县人民法院将家事法庭定位为“婚姻诊所”、家事法官转型为“家事医生”,法官理念成功转型,审理效果明显呈现。在民商事案件数量激增的态势下,家事案件占比明显减少,从2016年的1264件递减为2020年的1123件。当事人对家事案件的服判息诉率创历年最高。

互助县人民法院组建了由两女一男3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12名家事调解员(调查员)、2名心理疏导师组成的家事审判团队,实现了家事案件的专业化审理。建成600平方米的家事审判专区,设置亲情修复室、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区,并通过九个主题教育板块的文化长廊,成为集案件审理、心理疏导、情感修复、多元调解等一体的柔性家事案件审理平台。

互助县人民法院创新家事审判机制,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在法庭挂牌成立“老刘调解室”“驻村调解室”,构建多元调解平台,助力化解家庭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家事审判“裁判+救治”的双重职能,提炼出家事案件审理“六专”及亲情修复“六法”,促使当事人在法律、亲情的感召下达成共识。在青海省首创“幸福家庭课堂”,走进乡村、社区、学校,开展巡回宣讲54次,受众达2万人。将法庭搬到乡村社区、田间地头,更好满足百姓司法需求。在家事审判专区设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室,邀请学生走进法院,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并成功组织举办“互助县首届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 引导广大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此外,互助县人民法院积极联动多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参与家事审判工作。在互助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设立“法院驻民政局调解室”,与互助县综治办、教育局、公安局、妇联等15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联动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相关工作的意见》,合力推进家事审判工作,联合互助县公安局、妇联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实施细则(试行)》,发出人身安全保护裁定11份,有效预防和制止了家庭暴力。(互助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