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8月27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2019年7月的一天,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迎来了这样一名病人,她是被抱到病床上的,只有4岁,四肢痉挛浑身无力,智力不高发育不好。

医生对家属说,像这样的脑瘫儿童不能进行手术,会对她的发育产生影响,而且手术的意义不大,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康复训练。家属点点头,又询问了康复的方式,抱起孩子向门口走去。此后三年,小女孩在家属的陪伴下,每个月都要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直至今日,恢复良好,能自己走路,也能自己吃饭。

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院长李隽告诉记者,小女孩治疗期间,医院没有收取一分治疗费用,家属承担的只有来回医院路费和生活费用。“她之所以能享受到这样的医疗保障待遇,得益于医疗救助项目。”李隽说。

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内,护工正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央广网发 樊永涛 摄)

李隽所说的医疗救助项目,是指青海省在2019年出台的“残疾患者手术与康复医疗救助项目”。实施以来,青海省福利慈善医院分别与青海两市六州的23个县签订肢体残疾人手术治疗、矫正和康复项目合作协议。筛查中,符合条件的患者就有2663人,至今累计手术468人,康复训练556人,总共帮扶了200余户残疾困难家庭,帮扶金额达到了424余万元。

记者从青海省民政厅获悉,自民政部“福康工程”项目实施以来,该项目主要为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特困人员中的残疾人、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和突发变故、事故家庭中的残疾人等四类肢体残疾人员免费开展手术治疗、配置假肢和矫形器。为配合此项工程实施,同时更好地满足困难残疾人的现实需求,青海省民政厅又出台“残疾患者手术与康复医疗救助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康复辅助器具及康复服务供给不足等实际问题,针对问题,在今年4月青海省民政厅下发《青海省“医工结合”医学治疗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试点平台建设方案》,试点平台坚持手术治疗与康复训练深度结合、康复训练与辅具应用深度结合,医学康复治疗为主导,辅具临床应用为辅助,“先医后工”,达到综合性康复效果。

试点期间,青海省民政厅将已建成的办公楼3至4层康复大厅作为试点平台建设地点,利用其基础设施和设备开展各项工作。

除此之外,针对青海仍有不少地区困难残疾人面临康复服务不足、康复服务费用负担偏重、缺少生活必需的康复辅助器具等问题。近日,青海省民政厅研究制定《青海省“肢体残疾患者手术与康复治疗”五年行动计划》,即五年内持续实施困难残疾人手术治疗、假肢矫形器配置及康复治疗、康复辅助器具配置。

“行动计划旨在有效解决青海省部分地区困难残疾人康复服务不足、费用负担偏重、辅助器具缺少的问题,切实发挥省级福利彩票公益性基金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作用。”青海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旺姆介绍,重点针对具有青海省户籍的贫困家庭肢体残疾患者,包括城乡特困供养对象、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及支出型贫困对象。

记者也从规划中了解到,相关项目将按照个人自愿申请、逐级审核确定、开展患者筛查、严格服务过程、规范资助填报、准确核实结算六个步骤推进,并严格按照青海省民政厅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对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管。此外,还将制定定点服务机构遴选工作方案,选定定点医疗机构、假肢矫形器配置机构和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