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专题 > 【最美基层干部】追忆扑火英雄吉日嘎拉 > 要闻

央广网

记者手记:为党树碑,为民造福

2015-07-02 09:27: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新时代基层公仆吉日嘎拉的修身与做事

     

    央广网呼和浩特7月1日消息(记者郑颖) 记得那天是5月11日,晚上下班到家, 内蒙古电视台《全区新闻联播》里正在播出原西乌旗农牧局局长吉日嘎拉扑救草原大火不幸牺牲的消息。我流着眼泪看完了新闻。出于职业的敏感,我立刻打开电脑,搜集吉日嘎拉的相关资料。因为当时正在调研基层干部“被污名化”的情况,我想吉日嘎拉是我要找的最美基层干部的典型。

    第二天,我给宣传部新闻处新娜处长打电话索要吉日嘎拉的事迹材料 , 又打电话到西乌旗联系到相关当事人,初步采访后,我改变了只是想把吉日嘎拉做为我调研找个例子的想法,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事迹。

    于是上报采访初稿到总编室编辑部,仅半个小时我接到编辑部主任同意发稿的回电。总部立项之后,我和同事黎政祥、宝音一起,连夜整理稿件,提炼主题。5月13日大早,《内蒙古西乌旗农牧局长吉日嘎拉在扑救草原大火中英勇殉职 被群众誉为践行“三严三实”的楷模》上报。没想到 ,5月14日,中央领导就批示中央媒体大力宣传吉日嘎拉事迹。

     6月4日,我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一起来到吉日嘎拉工作、生活的地方采访。置身他舍身护卫的乌珠穆沁草原,翻看他用心写下的56本工作日记,走上他为牧民修建的漫水桥,采访他在洪水中背出来的老人和孩子,记录牧民对他失声痛哭的怀恋,越走近,越震撼。采访团中年轻的记者宝音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这次采访属实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6月14日,中央各大媒体在显著位置播发了吉日嘎拉的英雄事迹。《在烈火中永生》、《为了牧人的幸福》、《他把生命献给草原》、《56本工作日记背后的民生答案》 ,篇篇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网络上吉日嘎拉相关报道浏览量已经超过100多万次;讲述吉日嘎拉事迹的网络视频纪录片《用生命守护草原》引发大量网民转载、热评,哀思与追忆如潮水一般。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噙满泪水?为什么吉日嘎拉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社会共鸣?我想,吉日嘎拉在突如其来的火灾面前临危不惧,瞬间迸发出的力量,源于他作为牧人之子对这片草原的大爱,源于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的忠诚,源于他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身先士卒的担当。从他56本工作笔记里我们看到:他对自己要求严格,用权为民,从不掺杂半点私情;他谋事务实,为草原的发展殚精竭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

     是老一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造就了吉日嘎拉的优秀品质。采写内参稿时,我注意到材料上说吉日嘎拉出生在干部家庭,我特意电话询问,得知他的父亲曾是西乌旗的副旗长,当时在稿件中我没有提及。 吉日嘎拉的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末学校毕业后来到西乌旗的。父亲在畜牧战线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母亲当医生。父母亲多年来一直坚持写日记,这个传统又影响着吉日嘎拉,他的日记摞在桌子上差不多有1米高。他母亲说:“尽管家里只他一个男孩,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但他从小一点都不娇惯。他看到我为了贴补家里养猪养鸡很辛苦,他只要有空都要帮我干活。”

     4月22日傍晚,当西乌旗旗长朝鲁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吉日嘎拉父母家通报噩耗时,让朝鲁旗长没想到的是,吉日嘎拉的老父亲阿拉坦巴拉忍住悲痛只说了一句话,“事儿已经出了,就面对吧,听候组织的安排。”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吉日嘎拉的母亲韩淑珍痛不欲生,几次晕了过去。可她却含泪嘱咐朝鲁旗长,“后事一定要尽快办,也不要买太贵的衣服。”后来,吉日嘎拉的母亲告诉我说:“ 当时考虑的是火灾已经给西乌旗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和损失,不能再雪上加霜啊,还有十多个孩子还在看病呢。我儿子生前没有给组织添过任何麻烦,死了更不能添麻烦。”

     是火热的实践锤炼了吉日嘎拉“三严三实”的精神风貌。4月23日,吉日嘎拉牺牲的第二天就举行了追悼会。仅一个夜晚,吉日嘎拉扑火牺牲的消息在微信圈里传播,相识不相识的人们为他留言祈福,表达哀思。吉日嘎拉一位同事在悼文中这样写道:“吉日嘎拉,蒙古语是幸福的意思,但当危急时刻来临。他却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一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对幸福的诠释。”

     无论在镇里,还是在局里,吉日嘎拉一以贯之勤政廉政。高日罕镇党委、政府的34名干部,有31人家在旗政府所在地,8辆公车每周要往返200公里,开支大不说,搭不上公车时就得打的,往返一趟80元。这对于收入不高的乡镇干部们来说,是不小的开销。为解决这一状况,吉日嘎拉一上任就想方设法筹措到6万多元,购置了一辆通勤车。这4年来,他与同事们一起乘坐这辆通勤车上下班,从无特例,仅此一项每年节约政府开支10万多元。在吉日嘎拉上任旗农牧局局长的26天里,吉日嘎拉写下整整29页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联系协调工作、下基层、入牧户进行调研,向上级部门打报告、跑项目、谈业务,忙碌填满了他的每一天。 办公室主任苏米亚说:我真的从未见过做事这么认真、严格、勤快的人。在这26天当中,他下乡7次,而每次傍晚回来就直接回到办公室,仔细整理一天的笔记,理清第二天需要办的事情,有时直到深夜。

    的确,无论是水灾、火灾、雪灾、地震…… 每当灾难降临,救援一线总会出现他的身影,跳进齐腰深的洪水中帮助牧民转移财产,大雪中解救被困的羊群、把救灾补偿款一一送到牧民手中……西乌旗旗委书记周金桩说,“吉日嘎拉就像蒙古马,驰而不息,勇往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一句话,革命者在困难面前要有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我想,吉日嘎拉做到了。”

     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滋养着吉日嘎拉的良好形象。在高日罕草原深处的巴音海勒斯台嘎查,我们采访到了27岁的蒙古族青年宝音巴图,小伙子在北京求过学,打过工,见过世面。回到牧区后,吉日嘎拉多次找他,希望他能带头发展产业。在吉日嘎拉的指导下,宝音巴图和11户牧民成立了圣绿饲草业专业合作社。吉日嘎拉又帮助他们争取农机补贴,争取项目资金 ,建起储草棚。

     那天采访完宝音巴图回到旗里已经是晚上10点钟了,回到酒店没几分钟我接到了宝音巴图的电话,他说还有些话想和我说。被采访对象追着聊,还真不多见。宝音巴图已经迫不及待的和我说起他和吉日嘎拉的最后一次聊天。吉日嘎拉调任旗农牧局长后,宝音巴图有一天晚上给他打电话说想见见他,吉日嘎拉热情地邀请宝音巴图到家里,一壶奶茶,两个人聊了很多。 宝音巴图说,那一晚,吉日嘎拉镇长和他探讨最多的就是怎么让有思想的年轻牧民回到牧区发展现代畜牧业。

     采访中我找到了两段吉日嘎拉生前的语音资料,一段是说,一定要把农牧业的各项补贴款,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另一段是说草原生态的,他说“要控制好草畜平衡,保护家乡的绿色。我们要好好带领牧民们走联户经营的路子,”在吉日嘎拉的工作笔记里,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如何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产业化。如今,全镇已经起了22个专业合作社,蒙古包子、风干牛肉等民族食品走进了呼和浩特12个大超市,年销售收入达80多万元。

      时代缔造了新一代的草原英雄,也缔造了新一代的好干部,好公仆。正如锡林郭勒盟组织部长狄瑞珍总结的,在吉日嘎拉身上我们能看到“敬畏”二字,他敬畏群众,进蒙古包、坐农家炕,掏心窝子,真心实意解决事关老百姓的事儿;他敬畏工作,能负重、敢担当,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苦干实干;他敬畏规矩,做到了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做人。对照吉日嘎拉这面明镜, 我想起了幸福采访团微信群里每一位记者常说的一句话:对吉日嘎拉最好的纪念和学习,就是从自身做起,做活着的“他”。

 

编辑:郑颖

关键词: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