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5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 气候谈判百科

央广网

中国发布《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15-11-24 10:53:00 来源:央广网

  当地时间2014年12月6日中午,在联合国利马气候大会的“中国角”边会上,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到本世纪末,气温最高或将增长5摄氏度,海平面比上世纪高出约半米,极端天气将频繁出现,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据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报告编撰协调人刘燕华介绍,该报告的编撰工作从2011年开始,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多部门共同组成的专家组完成。当天公布的是经过多次研讨和修改后的报告第二稿,总计7卷长150万字,此外还有长2万字的决策摘要。

  “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中国在世界背景下的气候变化的特殊情况。比如,在过去一段时间,全国平均气温,我们的升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也就是说,中国在特殊的地理环境背景下,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刘燕华说。

  与前两次报告不同,本次报告分为7卷,新增了“方法与数据”、“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案例”,报告共形成13项结论。

  从数字看气候变化的过去和未来:气温增高、海平面上涨、极端天气增加在对历史的分析数据中可知:气温方面,从1909年至2011年,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0.9—1.5摄氏度;近十五年处于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

  水资源方面: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30年降水持续增加;我国沿海海平面在1980—2012年间上升速率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冰川面积退缩约10.1%,冻土面积减少约18.6%。

  在未来发展趋势部分,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区域气温将继续上升,到本世纪末可能增温1.3—5摄氏度;暴雨、强风暴潮、大范围干旱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将增加;中国海区海平面到本世纪末将比上世纪高出0.4—0.6米。

  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2020二氧化碳排放或将下降45%,2030左右或达到峰值报告显示,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2020年相比2005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多数研究表明中国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带来不确定性。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强适应很关键

  报告称: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对气候变化敏感性高,灾害损失成上升趋势,灾害风险等级东部高于西部,防灾减灾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内容。

  各行业部门均具有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能源供应部门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可达45亿吨左右,造林和森林经营减排增汇潜力约为4.92—8.11亿吨。

  技术进步对我国节能减碳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单产能耗显著下降,火电煤耗、水泥和钢铁能耗下降30—50%。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

  与减缓相比,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都很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与资源匹配的一致性、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决策科学基础、提高各层面适应意识和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方面,报告认为总体上弊大于利。有利影响涉及部分种植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森林生态系统;而不利影响则可能影响粮食产量与品质、水资源、城市等。数据显示,自1980到2008年,气候变化引起小麦和玉米的单产分别降低1.27%和1.73%。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方面,“十一五”期间中国平均每形成1吨二氧化碳减排能力,财政需投入167亿元人民币;2010—2030年全国抗旱适应成本达5000亿元人民币;机遇方面,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将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报告最后认为: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角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需统筹国内国际两国大局,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编辑:孙丁玲

关键词: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极端天气

说两句

相关阅读

省住建厅下发通知:如遇极端天气确保提前供暖

随着气温不断降低,集中供暖再度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各地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情况,研究制订供热应急预案,如出现极端天气,确保能够提前供暖。

2016-11-02 08:44:00

95家公司中报业绩“变脸” 极端天气冲走数家公司利润

2016-08-11 17:01:00

中央财政下达人工影响天气补助资金1.99亿元 应对极端天气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以及保障重大活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推动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开展,以及跨省区作业协调机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统筹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2016-07-14 09:5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