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合作社,加桥牧民的致富路

2017-07-27 15:16:00来源:央广网

  七月的玉树阴雨绵绵,雨水的洗刷下,草原显得格外碧绿。

  7月8日,记者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上拉秀乡加桥村,恰逢仁青尼玛和妻子放牧归来。他们将一头头硕大的野血牦牛赶进围栏,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

  虽然放牧的日子很无聊,但是比起过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仁青尼玛夫妻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过去,仁青尼玛是加桥村最困难的家庭,家中没有草山,没有牛羊,他们又不会放牧,不挖虫草,不愿意外出打工,仅仅靠每年冬季牧民宰牛储存冻肉的时候给村里人宰牛的一点收入生活。在藏区,宰牛这是一个很少有人干的职业,那时候宰一头牛的报酬是30元,一年下来宰不了100头牛,其余的时间就等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久而久之仁青尼玛成了村里的懒汉,被村里人看不起。

  2015年,加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整合了全村5466公顷草场,961头牛,121户群众参加合作社,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87户,仁青尼玛就是其中一户。

  仁青尼玛夫妻加入合作社后,先学习放牧,之后学习拉网围栏,夫妻俩成了合作社的长期职工,每年的工资是3.6万元,有时候还会当合作社短期工,放牧之余干一些杂活,每年的收入也有2万多元,一年下来总收入能达到6万元。

  加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尕玛松宝风趣地说:“仁青尼玛以前什么都不会,现在成了村里有名的特等放牧员,他们夫妻负责的野血牦牛繁育基地,有400头野血牦牛,从2015年到现在,没有死过一头牛。”

  其实,加桥村全村草场面积有25066公顷,牛8869头,全村302户1379人,其中贫困户124户444人,但是加桥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资源整合却连10%都达不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上拉秀乡乡长格扎说明了缘由:“建立合作社的初衷是要进行牲畜改良,逐渐将杂质牦牛淘汰掉,为此合作社建立了三处养殖繁育基地,野血牦牛繁殖基地、高原牦牛繁殖基地和杂畜出栏育肥基地,为了全村野血牦牛遍地开花,每年,全村每三户可以将一头母畜放到合作社野血牦牛繁育基地免费配种。”

  “虽然现在资源整合率低,但是这是充分考虑了合作社草场承载能力、资金承载能力和成活率等因素,等合作社更成熟后,就可以带动一片,最终合作社还能吸纳2000头牛,现在就有1000头牛急着加入合作社。”格扎解释道。

  看到合作社取得了利益,牧民们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据统计,成年同岁的野血牦牛和高原牦牛相比,肉重要相差240到460斤,并且野血牦牛肉的售价要高于高原牦牛,活牛出售时,野血牦牛的售价也要远远高于高原牦牛,而合作社中最贵的一头野血牦牛售价是3.5万元。另一方面,牧民将牛羊交到合作社,自己也可以从事其他职业增收。

  同仁青尼玛一样,扎巴江才也是合作社的放牧员,他以前以刻玛尼石为生,雕刻手艺也是半路出家学的,技术很一般,雕刻出来的玛尼石无人问津,全家6口人每年的收入也就是6000元。当看到仁青尼玛夫妻加入合作社,每年收入可观时,扎巴江才也心动了,“仁青尼玛以前什么都不会的人,如今能做这些,我不甘心,我要比他强。”

  争强好胜是康巴人骨子里带的习性,但是在合作社搭建的平台下,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从以前的政府要我脱贫,到如今的争着抢着我要脱贫,每个贫困户心中所想就是我不是最差的,我一定要比他强。

  目前合作社有仁青尼玛、扎巴江才一样的长期放牧员12户,而这12户都是加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还有70多个短期工,大多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们争着抢着到合作社做事。

  村里其余的贫困户,将牛羊交到合作社后,另谋生路致富。多杰扎巴将自己家的牛羊交到合作社,合作社开业的当天,多杰扎巴在214国道和308省道交汇处的饭馆也开业了,夫妻俩辛苦经营着饭馆,一年下来有近2万元的收入。

  多杰扎巴想着开饭馆也不是长久之计,夫妻思考再三,觉得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于是夫妻俩将开了一年半的饭馆盘了出去,然后到州上学习金银首饰加工技术。如今,多杰扎巴学习金银首饰加工快一年了,学习期间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当谈及金银首饰加工学成后的想法时,多杰扎巴说;“学成后想着回到村上,开一个金银首饰加工的小作坊,自己增收的同时,也带动村里的贫困户。”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思想观念的转变下,加桥村牧民在主动想办法脱贫。我们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群众自身努力下,加桥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牧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富裕。

编辑: 周阳
关键词: 青海;扶贫

合作社,加桥牧民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