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世界避孕日: 聚焦大学生性行为现状

2016-09-26 19:40:00 来源:央广网

   2016年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今年的主题是“知性智行爱要有一套”。随着科学医疗的发展以及性知识的普及,性与避孕不再是一个隐讳的话题。近几年,性教育课、性科学夏令营等也逐渐走进国内高校,与大学生们探讨爱与性等相关话题。但是不成熟的性教育却依然给人们带来很多问题,尤其是刚刚成年的青年大学生。

  世界避孕日的由来

  世界避孕日的前身是在2003年由拉丁美洲发起的"保护未成年人意外妊娠纪念日",此后得到了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并于2007年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和6家国际非政府组织(NGOs)和共同发起正式命名为"世界避孕日",此后6年中,"世界避孕日"得到了更多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支持和加入。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在每年9月26日前后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以呼吁年轻人提高避孕意识并为自己的避孕和生殖健康做出负责任的选择。2009年,在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全球总部的积极努力下,中国首次加入世界避孕日的宣传活动,并提供了世界避孕日中国官方网站支持,倡导年轻人就避孕问题自信和坦诚地交流,进行正确避孕方式的引导,促进年轻人选择高效的避孕方式避免意外怀孕。

  现在,世界避孕日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有: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

  大学生性行为现状调查

  26日,中国计生协会发布《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调查报告》,并针对问题进行回应。

  《报告》提出,20.3%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插入式性行为。已发生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的45.6%在11至18岁之间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28.4%)显著高于女性(14.9%),约为后者的2倍。

  大学生群体知晓率较高的避孕途径为安全套(95.3%)、紧急避孕药(71.4%)和安全期避孕(54.3%);不足半数的调查对象知晓男(女)性绝育、体外射精等途径,宫内节育器的知晓率仅为32.1%。仅有1.4%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听说过任何避孕途径。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对避孕途径的知晓率高于农村生源的学生。

  在有过性行为的人群中,11%曾有(致使)过怀孕经历。在有性行为的女性人群中,10.1%有过怀孕经历,重复怀孕比例为3.2%;在有性行为的男性人群中,11.8%曾造成对方怀孕。本次调查共有360人报告自身或伴侣有过人工流产经历,占发生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的9.9%,其中,有“重复人工流产”经历的约占四分之一,7.8%曾经历“超过3次人工流产”。

  在有人工流产经历的大学生中,大部分(61.4%)选择前往正规公立医院接受流产及相关的卫生服务,29.4%选择了正规私立医院,但也有小部分青少年选择了小诊所(6.1%)甚至自行服药(7.2%)。

  再来看学校的性教育,56%的调查对象表示曾接受“学校开设的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或性教育相关的课程”,34%表示未接受过学校的相关教育,10%则表示“不清楚”。

  当被问及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发生性行为,多数调查对象选择的是正常的生理需求。其次是结婚或者订婚的需要,再次是加深伴侣之间的感情和想要孩子。不到1%的调查对象提到是为了学业发展、职业发展或是金钱物质回报等方面而发生性行为。

  此外,在中国计生协会的调查当中显示,本次调查大概有300多人报告孳生或者是伴侣曾经有过人工流产的经历。这个数据占有的性行为的调查对象的9.9%。其中有过重复的人工流产的经历也占四分之一,也有7.8%是曾经经历过三次以上的人工流产,以此说明现在大学生的性活跃比例比较高,避孕的方法使用少,从这些特点的侧面就反映出现在青少年在避孕这个问题上所具备的知识和实际态度以及行为的脱节。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大学生;性教育;避孕;问题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浙“博士村”:900户人家走出553名大学生25个博士

东阳市区往北25公里,有一个叫古渊头的村子。古渊头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子西北依傍峋山,主峰峋界尖乃春秋土墩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惠康带记者来到村内一座“念馆”旧址,如今只剩下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但村民仍然不舍得将它丢弃。

2016-09-26 07:52:00

浙江“博士村”:900户人家走出553名大学生25个博士

古渊头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子西北依傍峋山,主峰峋界尖乃春秋土墩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惠康带记者来到村内一座“念馆”旧址,如今只剩下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但村民仍然不舍得将它丢弃。

2016-09-26 06:31:00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想过转专业 网友建议报考时多做功课

本月,各大高校陆续迎来新生报到,但很多学生入学后发现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在大学时想过转专业,60%的受访者认为转专业是感觉本专业发展前景不好,52%的受访者表示对所学专业没兴趣。不过,转专业也并非易事,每个学校规定不同,一般都有门槛。不少人呼吁,降低门槛,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专家指出,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刚进校门时对未来的认知缺乏理性,不应该、也不需要大面积放开自由转专业。对于放开大学生自由转专业,您怎么看?

2016-09-23 19:29: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