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解读清明节文化内涵 专家:绝不仅仅是扫墓踏青

2016-04-04 20:06:00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 李政葳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既是追忆、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踏青游春的乐趣节日。几年前,清明节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这对弘扬传统文化无疑意义重大。这个传承千年的时间节点和文化符号,究竟包含着哪些重要内涵?在当今“网络祭扫”等新型标签下,人们又应该如何传承清明节的文化精神?

   时值清明,光明网独家对话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仲富兰。他认为,为了更好发扬清明节文化的积极意义,如今的清明节应该成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平台。

解读清明节文化内涵 专家:绝不仅仅是扫墓踏青

  3月31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河小学学生向刁统田烈士墓敬献山花。新华社发(刘明祥摄)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重“身份”

  “长春门里清明日,上苑兰风花鸟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从以上种种古人描写清明时节风景以及习俗的诗文中不难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个延续二千多年的节日,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迁?

  仲富兰:实际上,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大抵都与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对于“清明节脱胎于寒食节”的说法在学界基本已经形成了共识。我们展读典籍发现,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将寒食节与上巳节融合的民俗节日。比如,“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便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的有力左证。唐代之前的寒食节,民间也称为“禁烟节”“冷节”,因为在清明节气前的一二天,因此每到寒食节,民间禁烟火、吃冷食,并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宋代以后,寒食节与清明节长期处在同一令节期间,虽然寒食、展墓等内容基本相沿不变。后面,从展墓、墓祭到正式扫墓,寒食节不断丰富了祭扫先人的节俗,为后来的清明节做了铺垫。到宋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另外,“清明”一词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名称。其实,它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出现,到公元前200年的秦汉时代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其中便有清明节气。这个农历节气,时值阳春三月初(公历为4月5日前后),严寒尽头绽春蕾,万象更新的春天到来,到处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草木萌芽、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片清明景象。所以,人们就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

  也就是说,清明节实际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二是指节日,包含着风俗和庆祝纪念及相应的仪式习俗。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重“身份”,兼有扫墓祭奠的肃穆悲伤与踏青游玩的欢乐两种情感氛围。因此,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来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等融合而成的节日。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追思先人,勿忘生者”

  从节日的历史形成过程看,数千年来的清明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应该如何概括清明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仲富兰:清明节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切莫小看这简单的八个字。其实,所有的清明节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属于前者;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而且就一般的情形而论,这些节俗形式的缘起并非来自官方的律令条文,而是芸芸众生自发形成的习俗事项。这种习俗远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强大得多。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把生与死看得等量齐观,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拋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和死亡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是认为走向另一个世界,许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要“去马克思那里报到”,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韧性特别顽强的民族。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出发,在民族的传统观念中形成浓烈的“生死排场”。崇尚“厚敛重葬”“入土为安”的中国对逝去先人的安排特别重视,一位老人在平日里可能孤独凄凉,死后却可能备受哀荣,生前不能享受的物质生活和尊敬,在死亡的时候却是轰轰烈烈,大讲排场。比如,现在有儿女为故去父母烧纸房子、纸汽车、纸钱等,这说明,在中国“死亡”不仅仅给一个人、一代人造成影响,往往要影响几代人。丧葬习俗的背后永远都蕴涵着人们的价值判断。

  实际上,清明节就是这种习俗和价值判断的一种载体和平台。自古以来,“入土为安”习俗的顽强传承,土葬后的坟墓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就有了“扫墓”之举。扫墓,其实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所以,千万不能将清明节看窄了,好像清明节就是扫墓、烧纸钱,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对已逝的亲人、祖先、先贤、英烈送上自己的思念和敬意。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节不可忽视价值在于通过节日、聚会以及风俗习惯的传承,凝聚着民族精神。

编辑:范斯腾

关键词:扫墓;清明节;踏青;清明;文化符号

说两句

相关阅读

“代客扫墓”遇冷不是坏事

在北京工作的李女士日前拨打媒体热线,称由于在外地出差,今年无法回昆明老家为父母扫墓,她希望可以找到一家能够提供“代客扫墓”的公司,可几经寻找还是无果。说到底,“代客扫墓”看上去双方共赢,实际上却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只有物质,没有精神,而且有弄虚作假,糊弄逝者之嫌,不值得提倡。

2016-04-04 14:45:00

清明假期首日63万北京市民扫墓 比去年略降(图)

2016-04-03 08:30:00

代客扫墓遇冷并不意外

代客扫墓、网上祭扫,听上去新鲜,在互联网时代,这样“合拍”的节奏想来也不足为奇。

2016-03-29 10:02: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