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市民因房屋交易起纠纷 微信转账成证据

2015-11-06 06:09: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一次微信转账记录,最终成为法院判决的重要依据。于女士与陈先生在房屋交易中产生纠纷,期间于女士以微信转账方式收取了部分欠款,但她表示自己并未同意调解方案,并将陈先生诉至法院,讨要剩余款项。

  日前,通州区法院审理此案,根据法院意见,于女士在明知转账意义的情况下,领取了该笔款项,且未作出任何否认方案的表示,因此可以认定于女士已经同意之前的调解方案,故判决于女士败诉。

  微信红包转账500元

  2014年3月,于女士与陈先生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双方约定陈先生留存2万元购房款作为物业交割保证金,该保证金应于双方办理物业交割当日,由陈先生支付给于女士。合同签订后,双方办理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

  收房后陈先生发现房屋存在问题,而于女士也认为陈先生并未将全部物业保证金退还,双方发生分歧。2015年7月,于女士将陈先生诉至通州区人民法院,要求陈先生依约支付拖欠的保证金,并按照合同约定的每日1055元的标准支付逾期退还物业保证金的违约金。

  针对于女士的起诉,陈先生称双方已经就纠纷达成和解协议,自己也按照约定给付了于女士5500元的保证金。庭审中,陈先生申请经手该交易的中介出庭作证。中介称其多次调解两人的分歧,于女士的爱人曾同意陈先生支付保证金6000元,但陈先生仅同意给付5500元。

  今年6月26日,中介再次通过微信与于女士沟通,并提出由自己给付于女士500元,由陈先生支付于女士5500元的调解方案。随后中介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给付于女士500元,于女士收取了该笔微信转账。陈先生亦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支付于女士5500元。

  原告于女士认可中介所述2015年6月微信沟通的事实经过,但否认自己同意过中介的调解方案。经法官调解,双方协商未果。

  领取微信转账可视为认可约定

  通过审理,法院认为,中介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给付于女士500元,而于女士收取了该笔微信转账。微信转账与一般银行转账存在明显区别。一般银行转账过程中,收款方仅处于被动收款的地位,但微信转账则需要收款方主动收取款项方能转账成功。

  在本案中,于女士虽未对中介在微信沟通过程中提出的调解方案给予直接言语回复,但其主动收取微信转账款的行为应视为同意调解方案。其后,陈先生亦按调解方案支付了保证金,故应当认定双方就保证金退还问题达成和解方案,并实际履行。据此,法院最终驳回了于女士的诉讼请求。

  不认同约定最好不要领取相应转账

  通州法院叶法官说,当时中介多次电话与原告于女士沟通此事,在发红包前,也在微信与于女士进行了沟通,原告在领取红包前应清楚该转账的意义所在。中介微信转账后,于女士通过操作主动领取了500元,且领取之后并无其他意见表示。此后,中介又进行了电话回访,原告也未否认这一调解方案。

  “如果原告作出解释也可以”,叶法官说,如果原告系误操作领取转账款项,应该迅速作出声明或者退还,但原告并未这样做。因此根据微信转账这一证据,可以认定原告在当时认同了双方的调解协议。

  叶法官提醒,如果双方某项约定的钱款以微信转账或者微信红包方式支付,而某一方并不同意这一约定,最好不要领取款项。否则如果双方有纠纷,法官根据双方事前沟通情况等证据,有可能会认定双方均同意之间的约定。

编辑:龙明洁

关键词:房屋买卖合同;房屋过户;房屋交易;原告;纠纷

说两句

相关阅读

购房违约金定太高没用 法院解析房屋买卖纠纷

为了能让女儿上某重点中学,刘先生购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学区房,价款500万元。刘先生起诉至法院,要求对方迁出户口,并如约支付违约金。蒋先生称,自己新房还没下来,没法按期将户口迁出,希望法院对违约金予以酌减。

2015-08-10 11:30:45

男子多次抵押购房合同骗借款

用同一个房屋买卖合同的原件和复印件作抵押,以高额利息做诱饵,先后和4个人签订借款协议,骗取现金数十万元后销声匿迹。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后,他没有办理按揭贷款,而是先后找到赵某等4人,用《房屋买卖合同》的原件和复印件作抵押,以高额利息做诱饵,先后和赵某等4人签订借款协议。

2014-02-09 09:13:00

房屋交易时有陷阱 慎付定金避免上当

购买二手房的好处是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弹性大;地段环境、房型格局、价位及物业等选择的余地大。在操作卖旧房买新房时,一定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两者之间的衔接一定要计算得精准一些。

2013-12-10 10:55:05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