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国内滚动

央广网

“望燕楼”—董志龙经济学思想与他的“根”

2015-03-23 20:47:00 来源:央广网

董志龙与他母亲朱金凤在人民大会堂

  央广网北京3月22日消息(记者周静 于闻)时光荏苒,当一粒种子长成为叶茂枝繁的大树时,它的树荫已温泽四方 ……

  走 进 青 山 绿 水 间

  “黔灵山,在城中心是市民的‘天然氧吧’;花溪,在城东郊是闹市外的‘世外桃源’;而远郊乌当区渡寨是人们‘恬静的田园’。”董志龙说:“但是,光看贵阳,是看不出贵州石漠化严重程度的,要深入到贵州广袤边缘的群山峻岺区去探个究竟!”

  对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仍是第一位的,严峻的现实使人们产生了异常强烈的发展愿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相比,在一定时期内前者的需求更为迫切。走在贵州石漠化严重的黔西南州、毕节市等地,人们与自然抗争的艰辛让董志龙更加意识到,在贵州寻找生态理念与经济发展两者协调发展的规律是多么重要。

  董志龙这位用经济管理学的触须,用人文关怀的视觉步入贵州,与贵州建言献策的人,将第八届中国经济论坛置落在贵州举办。为此,2008年,董志龙在贵州一沉下来就是半年。他深入毕节试验区,黔西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地,了解遏制石漠化中出现的“顶坛模式”。

  他说:“本届论坛之所以选择在贵州召开,是因为贵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石漠化不仅在贵州,在云南、在四川即“云贵高原”地区,都呈现出此种生态恶化的趋势,绝不能视而不见。然而治理石漠化的问题,当地的农民在石头缝里种金银花、花椒等高收益经济植物——不但保护了生态,还实现了生态文明最有效的价值转换。通过在贵州举办第八届中国经济论坛,可以很好地总结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就和经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于是,由“《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和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高级管理人才发展促进会、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贵州代表处承办的“中国经济论坛” 在省城贵阳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经济论坛,并形成了“媒体牵头,政府支持,共话经济,促进发展”的良好效应,在全国经济界、文化界和新闻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届论坛,充分地显示出学者董志龙总体策划:论题科学、组织慎密、有效调动与会者积极性的卓尔不群的成果和反响。

  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论坛已经汇聚形成主管政府引领、企业家、金融家、各界学者和媒体助力参与其中,以高层次、国际化论坛的形式,以全球眼光和宏观视角把握中国经济的脉搏,特别是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从而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有价值的常设性国际化经济论坛。而董志龙正借助于兼任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副主席的优势,从2008年之后一直关注着贵州经济发展,致力于为贵州引进“外脑”, 他先后带着数百位世界五百强企业家、专家深入黔西南州、毕节、遵义、黔南州、铜仁等地,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黔商峰会”、“中国经济论坛走进黔南州”等经济论坛的配套活动,为贵州地方政府嫁接企业、金融提供了良性合作交流的平台。

  东 阳 走 出 的 后 生

  董志龙从《人民日报》【大地】文化副刋起步,就如一只“不怕虎的牛犊”参与创意横空架构了【横店影视城】,如今在《人民日报》文学、经济、资本、新闻及理论研究等领域的著作等身。这位从浙江东阳走出来的文化学者、现代经济学家,从一个大学毕业生踏入众多园地里辛勤耕耘30余载。2012年至2014年人民出版社重磅推出《资本革命》、《资本农民》两部巨著。论著体现了董志龙深入架构中国经济论坛结出的硕果,以大量实事案例结合思辨理念对中国经济核心领域进行一一揭示,为我国第二轮金融、国企改革、土地确权、土地流转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特色资本理论体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理论通道。为此,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光明网等上百家媒体无时不跟踪报道,在社会各界引发极大关注与反响。这位当初抱以文学使命情怀步入《人民日报》的文学青年,在经历了八年的文化报道之后,转型为中国经济论坛的筹备创建工作。塑造了一届又一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活动,通过连续九届经济论坛的积累,董志龙的人生与“济世”色彩,已与经济、社会管理领域密不可分。此间,他勤勉好学,著文不辍,撰写了大量社会经济学术论文,并以社会经济学选定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董志龙的“根”——“望 燕 楼”

  2012年12月23日,冬至的第三天。清晨,北京大雪纷飞,董志龙却欣喜地眺望着东南方,在他老家浙江东阳南市官清岭村里岭头山旮旯里,他已倾尽多年著书立说所得的稿费,把破败不堪的老宅,重新建成思乡之宅—— “望燕楼”。 此刻,耳畔还迴响着那亲眤的缕缕佳音……。

  “姆妈,姆妈!哝瞧,咱家屋子前面还有座‘笔架山’呢!”

  “哦,还真像个‘笔架’ 哩,也像个‘元宝’。 姆妈毋晓得啊哪家门前还有座‘笔架山’呢!……”

  董志龙至今还清晰地回忆起,“望燕楼”峻工落成的那天,他无限深情地的向老母吐出的心底话:“……所以说,人要居高才能望远,树高千丈仍思根,我有这‘老宅’、有‘姆妈’, 哝就是我在生时刻忘却不了的‘根’ 啊……”

  那天,他的八旬老母叫朱金凤,听到儿子董志龙的话,舒心地笑了,露出光秃秃的牙床。过完年,儿子48岁,身躯魁梧,足以为年迈的母亲遮风挡雨,但却如此依然对母亲的无限依恋。

  眼前的儿子,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数十载,从中国经济周刊创建中国经济论坛,从创始人到中国资本论坛秘书长;从《大地》文学主任到现代经济学家。自2000年开坛以来,率领中国经济论坛多次

  走出国门,结交多国政要,共商经济发展。可是,在老妈妈的眼里,这个幺儿子始终是只雏燕。离乡30多年后,恋母情结尤为浓郁,

  在董妈妈——朱金凤的心目中,儿子董志龙从小就颇有文才。这不,他又告诉她,他为这幢房子取了个名字,叫“望燕楼”。燕子归来垒旧巢。董妈妈知道这一点,而儿子的心里涌动着同样的情愫:“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注:《诗经。小雅。蓼莪》“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里岭头是个多姓氏杂居的村庄,我家的老宅,是董姓氏族最早在村里落脚建屋的村民。”董志龙的大哥董家龙回忆着对笔者叙说起家史似的……

  他们的爷爷从东阳横店镇一个叫“澄塘”的地方搬迁而来。爷爷早年经商,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个成功的商人并不容易,几经波折,辛苦经营积攒下来这几间老屋,并养育了他们的父亲董松其兄弟。其父13岁就去金华学艺,学成了过硬的木工建筑手艺,木工、瓦工、房屋设计样样在行,十里八乡颇有名气。后来,董松其娶了当地有名的“革命姑娘”朱金凤为妻。朱金凤出生于与里岭头相邻的梅塘村,十几岁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是当时官清岭一带赫赫有名的妇救会会长,后来又担任了中共东阳特区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朱金凤还担任过村妇女主任、县妇联委员。这以后,名艺人加革命者,这段天作之合,并未免除朱金凤相夫教子的责任。因为婚后跟着丈夫去江西,她不得不离开了革命工作岗位。1966年,母亲怀着老三——董志龙时,母亲不得不从回到里岭头待产,从此就长年久居老屋。

  “这间老屋是我爷爷奶奶留给我父母的,带楼梯,类似于上海的亭子间,位于排屋最边上的一间屋。”董志龙至今清楚的记得。“老屋里楼梯占了四分之一空间,剩下的地方只能摆一张床与一张八仙桌,烧饭就在门口搭建的小屋里。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母亲没有半句怨言。”相反,董妈妈在董志龙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三个儿子的将来打算,靠着打零工与做豆腐存下的钱,在

  董志龙七八岁时,买下了一位邻居腾出来的空房。在那艰辛的年月里,很多村民都说他妈这房子买贵了,朱金凤却一笑了之地道:“为了儿子,值!”

  几年后,为了他二哥的婚事,董妈妈又筹划着在老屋门前的空地上建房。当时董爸爸还在江西做工,家里全靠一个单身妇女——董妈妈,既是生产队里的劳动力,又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那段时期,她除了要参加劳动抚育孩子,只要有空余时间,为盖房不辞辛劳的挑土到宅基地上,甚至还从横店木材市场拉回木材。“房子造好了,我母亲也落下了一身的伤病。”母亲的坚强,成了董志龙一生最好的教科书。

  最后,三兄弟分家时,已经在北京工作的董志龙,分到了与母亲相依为命,也分得了年份最久的“祖屋”。“这是我的根,也是我们董姓氏族在里岭头的‘根’。祖屋虽破旧,但沉甸甸的记忆是他最大的财富。“这间祖屋里,留下印记最少就是我父亲。”因为,董爸爸于1977年在江西婺源县许村镇一次奋勇参与救火时不幸受伤,因伤势过重不日去世了。随后,在当地领导安排下,董志龙一家搬迁到婺源。当董志龙再次回归故里时,董志龙已从大学毕业在《人民日报》【大地】文化副刊工作了。

  祖屋里的一切,让董志龙从小就很懂事,并把“一生照顾母亲”当成自己的使命,每次回到祖屋,“我就像蜷缩在母亲的子宫里,无限温暖。”董志龙如此坦然地对他人叙说。走进“望燕楼”,三楼客厅里,靠墙是两排书柜,里面排列着董志龙这些年来的著述。这些著述,帮助董志龙完成了翻建祖屋的夙愿——里岭头“望燕楼”。

  “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这是所有参观过“望燕楼”的朋友给予的评价。确实,在里岭头一幢幢旧屋群中,“望燕楼” 真可谓“鹤立鸡群”。它的大理石墙面、它的紫铜甲骨文篆刻《论语》大门……无处不微露出沉稳雍容的气度与厚重。“你要是把这房子建到城里,该有多好!”“有这笔钱,你完全可以在城里买一套好房子了!”朋友们的话里不无惋惜。每当这时,董志龙就会向他们道出自己的“祖屋情结”。而当他们知道这笔建楼房的钱,居然全出自董志龙的稿费时,村民们无不震惊、无不伸出大指拇夸赞他是“百善之首”——孝子的楷模!青年时的董志龙,从浙江东阳落没的大家庭里走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他的散文《还我一份宁静》获中国作协优秀奖,另篇散文《缘》获全国散文佳作奖。工作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编辑出版了多种工具书,包括《中外名人辞典》、《世界优秀华人论文选》、《世界优秀华人大辞典》、《中国党政经济文献》、《感动中国—人民公仆》等。“文学是文化最靓丽的色彩,也是人性最精美的再现,更是一个民族最灵敏的神经触须。”当下的中国社会,更需要的是如何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如何从根本上改良社会,同时中国人也需要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水准。1997年,他参与撰写的学术论文《构筑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选入《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一书,并获国务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全国政协等十一部委颁发的“精神文明建没贡献奖”。

  志不强者智不达。在工作中体会到经济学重要性的董志龙立志转行,并以惊人的毅力投入到经济学领域,不仅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学习,在汗牛充栋的经济学书籍当中汲取营养,还多方与国内外一流经济学专家沟通交流。就这样,半路出家的董志龙在经济学范畴越来越游刃有余,而他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深刻关注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想法。在调入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工作之后,不愿墨守成规的董志龙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发展格局,详细了解世界级的达沃斯经济论坛等情况之后,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方案:创办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经济论坛,让世界经济领域能听到中国的声音。

  但董志龙很快就从文学转向了更有“济世”色彩的经济与社会管理,转型撰写了很多学术论文,并逐步选定了经济学为自己的研究方向。2000年,第一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向着打造“中国达沃斯”迈进。随着接触人群增多,他的视域逐渐拓宽,2007年他完成了“公民社会化教育”系列丛书,其中的《一生中要掌握的50个人生法则》、《一生中要具备的50种心态》荣获2007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一生中要注意的50个细节》被全国“读书与成才”工程选为大学生100部必读优秀图书之一。同年6月,中国经济论坛出席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论坛走上了世界舞台,影响急剧扩大。2010年1月,借世界气候大会召开的东风,董志龙的《地球告急》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后来入围2010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这一年,董志龙领导中国经济论坛举行了340个地级市市长与城市的节能减排评选,一千家大型企业节能减排的评选,在哈尔滨举行的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央20多个部委领导出席了此次盛典,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的城市、中国的市长、中国的企业为中国的节能减排在行动,也向世界气候大会呈上了一份厚礼。这一年10月,董志龙出席韩国第五届世界华商论坛,与韩国总理、韩国环境部长共同探讨东北亚环境问题,并在首尔发表《绿色成长》主旨演讲。

  《左传》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 董志龙知道,在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担当至关重要,知识和思想终究要为社会服务,成熟的思路要付诸现实就要影响更多的人。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十几年来他笔耕不辍,2009年到2012年,董志龙又出版了《人民币的崛起》、《面对中国转型——民生理财》、《面对中国转型——绿色新政》、《人一生必知的经济学》、《货币大战》、《拯救人类危机——创新社会管理》等7部著作问世,其中的《人民币崛起》率先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的中国特色金融改革理论,此书出版后引起欧美金融界震动,美国《华尔街日报》做过大篇幅的报道。该书在中国及港澳台发行,更是一书风行,洛阳纸贵,香港文汇出版社专门出版了繁体字港澳版,该书先后被翻译成英、俄、日、韩等文字同步发行,发行量突破120万冊,创下金融畅销书之最。2012年10月,董志龙再次推出力作《资本革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方位阐述了资本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间的关系,阐述了资本全球化必然趋势,以及金融风暴过后全球金融资本秩序性重构的重大理论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资本理论体系,也是继《资本论》以后又一部系统和完整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资本理论。该书出版后董志龙先后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讲授中国特色资本理论体系,许多读者尊称他为“中国资本之父”。《资本革命》还入选党的十八大代表指定读本。2013年,董志龙又推出《资本农民》(人民出版社)一书,此书由人民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厅举行了盛大的首发式,中央各部委12个部长,120位在职司局级领导,80位文化出版界负责人,160位大型企业董事长出席会议。此书成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读本,也成了“两会”读本,也成了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唯一的一本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书。2014年又推出董志龙经济学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著作《财富中国》,并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厅举行新常态财富与资本对话论坛,进一步阐述了《财富中国》出版的重大意义。这些作品不仅领域跨度大,涉及范围广,而且作品语言通俗,阐发入微,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历史的烙印和文化的传承,常常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这些书如今在新华书店已经售罄,董志龙将手头留存的都带回了老家东阳,珍藏在“望燕楼”里。春节期间,不断有上门拜访讨书的亲朋乡邻。这也成了董志龙最开心的事。

  “红楼望燕一色春,官清村宅一书香。”这是董志龙的朋友、“巴蜀一支笔”肖富雄为“望燕楼”题写的联语。“旧宅每当春暖花开时节,莺啼燕语,百燕翩然飞舞,故名曰望燕楼。”董志龙欣然道出了楼名取义,“我们从故乡走出,但不该抛弃故乡,而应守护故乡。希望我的行为能多东阳给更多游子带个头,参与到修葺祖屋、建设家乡、守护文化根基的行动中来。”

  2013年10月2日(农历8月28日),董志龙把自己的生日,设定为“望燕楼”的落成之日。经过紧张的装修布置,春节时“望燕楼”正式开放。除了自己的著述,董志龙还带回了中央各部委领导,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领导,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中国作协成员的墨宝达200多幅;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绿色经济组织,美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韩国、泰国、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领导人和友人留下的数千帧照片,“创造韩国电子领先世界神话”的韩国吴明副总理亲自题词并发来贺电。

  “接下去我还要笔耕不辍,用稿费购买更多的书籍带回家乡,提供给村民阅读。”董志龙说,藏书的目的并不在于“藏”,而在于“阅”,唯此方有益于世道人心。而走进这座小楼,品味书香之余,还可以领略其他艺术,像紫铜大门上的甲骨文,还有他收藏的其他艺术品。

  “我还有个心愿,就是南市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能够对村庄重新规划,实施旧村改造,再在望燕楼后造一座书院,浓郁村庄的人文气息。”董志龙说,里岭头是官清岭的一座小岭头,始建于公元945年,东阳县令张潮与长子张天贤率兵战“括苍魔寇”,双双殉难于“官清岭”。这么一处地理标志,如今其人文内涵正在被人们淡忘,“东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战略,建设‘强市名城’,我觉得这是可喜的文化自觉。东阳人文化回归与经济回归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国民文化需求从当下的4%向发达国家的30%乃至40%过渡,文化资本远比产业资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董志龙说,不少东阳人在北京从事文化业,都创出了不菲的实绩,对于他们,不妨采取“文化回归”工程,助力东阳现有的文化产业。

  2015年元旦前夕央广网、环球网、光明网、人民论坛网等数百家中央媒体相继推出《董志龙:描绘中国财富大地图》,《董志龙:中国改革红利应归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董志龙:国企、金融、保障三大改革是未来中国财富巨头》,《董志龙:中国财富大解码之移动互联网的财富新贵》,《董志龙观点:社会保障体系是法治中国的基石》,《董志龙新观点:社会保障要走积分制 为国人编织安全网》,《董志龙: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中国财富增长点》,《董志龙: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问题的总结和洞察》,《董志龙:中国财富大解码之地标上的财富部落》等重点文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个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总能自觉担当起时代的重任,2014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董志龙经济学思想综述:研究中国经济的前沿》。在北京APEC会议开幕式上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发表《关注制度变革带来的财富增长—经济学者董志龙畅谈当前热点问题》。在2015年全国政协、人大“两会”开幕式上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发表《法治中国需要建立社会保障积分制—经济学者董志龙畅谈深化改革热点问题》。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行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董志龙经济学思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作为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有良知的学者与实干家,以董志龙朴实勤奋的性格和才华横溢的智慧,也让笔者相信董志龙经济学思想必将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当代经济学思想,也会为实现无比灿烂辉煌的“中国特色经济学”挤进“诺贝尔奖”经济学系列的中国梦奉献毕身之力!

编辑:晓凡

关键词:经济学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