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九篇《荒漠新城的昨天和今天》透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起初从生态移民搬迁,由穷变富的变迁,生动再现了与乡亲们一起搬迁上来的任军从会计到村支书,到脱贫群众眼里“致富财神”的成长历程。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曾是沉睡千年的荒原。宁夏西海固等县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把从西海固等县区极度贫困的赵彩红等贫困户搬迁到这里,又把黄河水引到他们家门口,才永远结束了他们祖祖辈辈告别靠天吃饭的格局。

  政府新盖的搬迁安置房并不代表农民就富裕了。“2014年,弘德村贫困发生率却高达88%,村中的常住人口1522户644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就有1036户4497人,人均年收入仅为1800元”。任军眼里“穷,还是太穷”“咱从南部山区搬到弘德村,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而不是换个地方继续穷下去”等穷则思变的意识和做法,渐渐赢得了父老乡亲从迷惑到跟进的“信心”。

  开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之路:让村民有稳定的收入的土地流转,每年仅流转费的收入就能达到357万元;生产纸箱包装的扶贫车间投产,100多人每月都能赚3000元左右的工资;到村里办起来的电焊、装修、工程、烹饪等技能培训课程,村里90%的壮劳力通过技术培训,输出劳务近2000人,创收3000万元左右;再到发“牛财”的养牛合作社,已吸引了525户村民的参与,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435户。

  一个好的带头人,就是这个村由穷变富的历史缩影;再加上土生土长、家乡口音很重、熟谙家长里短的村支书任军,弘德村正朝着绿树环绕、村舍齐整、卫生洁净、人人奋发向上的美丽乡村蜕变。

  “2012年刚来到弘德村时,好多地方还能看到荒漠的影子,现在再看,村子特别生机勃勃。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弘德村,一如它的名字,在勤劳致富的奔波中,打造着我国生态移民搬迁历史的无形丰碑。(央广评论员 郭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