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远山的回响》第七篇《18年后,再回大山》讲述的是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年近50岁、在外务工18年的“打工人”张明康最终踏上了回家路,回乡创业的事儿。而让他回到大山的主要原因,归功于2016年遵义市检察院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谢佳清带领乡亲改变村交通条件、发展产业的感染力。

  在全国很多贫困地区,山大沟深、基础设施条件差,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脚步。各地抓脱贫工作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事实证明,这才是贫困地区群众眼睛里的“源头”。

  竹元村素有“高原孤岛”之称,“高山和稀有的耕地使得竹元缺乏发展经济产业的先天条件,而高崖、深沟、陡坎、窄壁、急弯,复杂的地形把竹元人和外界隔离开来——山里人很难走出去,山外人不愿走进来”。看不到希望的张明康只好外出谋生,“漂泊”18年。2016年,驻村第一书记谢佳清动员村民修路,在悬崖绝壁上修建了总长62.4公里的一条通村公路和21条通组公路,政府又顺势而为推出“特惠贷”支持村民发展产业,核桃种植等新产业应运而生。有钱了,电通了、修了大水库,政府又给村民翻新了房屋。

  源头清了,顺了,活水自然会奔流而下。类似竹元村变迁的故事在脱贫地区俯首皆是。“牛鼻子”被抓住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牛气儿”也随之拉开大幕。

  文中那段描述“张明康是见过‘世面’的人,亲手盖起了一幢房子,窗明几净,楼梯处还铺上了脚垫……”意味深长。当把“世面”变成了美丽乡村的一汪清水,映照的将是更多竹元村人致富和快乐的日子。(央广评论员 郭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