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简称“港区国安法”);今天,是“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纪念日;今天,还是《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三周年的日子。三个“大日子”密集而至,释放出一个振奋人心的信号: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港区国安法”保驾护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三年前的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这个协议的标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合作”,二是“建设”。“合作”是方法,就是粤港澳三地携起手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建设”是目标,就是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三年来,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1+1+1>3”的聚变效用初步显现:

  ——三地聚焦规则对接,打通要素流动的“任督二脉”。

  粤港澳三地瞄准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制度,稳步推进三地规则的联通、贯通和融通。港澳企业商事登记服务“一网通办”“银证通”“注册易”,率先在广州南沙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153个,占世贸组织服务贸易160个类别中的95.6%;推动专业服务对接和资格认可,广州南沙完成全国首批港澳籍仲裁员聘任工作,深圳前海法院首创适用香港法律审结经济纠纷案件,1630名香港建筑领域专业人士通过互认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三地协同创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广东积极对接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完成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吸引8家香港科研机构、41位港澳科学家合作,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知名高校合作新建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开工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汇聚超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向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开放;提升三地科研联合攻关水平,港澳高校及在粤机构累计承担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808项。今年四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了2019全球企业国际专利十强,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家企业上榜,其中华为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三地产业优势互补,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东携手港澳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截至今年一季度共有266家广东省企业赴港上市,201家港澳金融机构进驻广东,首期200亿元的粤澳合作发展基金运作顺利,已投资142亿元支持12个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

  ——三地互联互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逐步形成。

  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顺利建成通车,深中通道、深茂铁路、黄茅海通道等跨珠江口重大交通项目顺利推进;截至2019年底,大湾区高速公路里程约4776公里,路网密度约8.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东京、伦敦等国外知名城市群;机场群旅客吞吐量达2.23亿人次,位居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

  ——三地共建共享,携手推进民生领域深度合作。

  广东稳步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在粤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省已建成近50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享受各项补贴和扶持政策;完善港澳居民政策服务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全面落地;支持在粤发展的港澳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与内地人员同等待遇;深化粤港澳三地教育合作,统筹推进一批合作办学项目,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到54所,目前在读港澳大学生近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在读港澳学生约7.5万人。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粤港澳三地迅速建立疫情防控联络机制,合力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共同守护好大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年来,“湾区人”感受到了大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享受到了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民生福祉。

  随着“港区国安法”的颁布实施,关心香港前途命运的人们那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粤港澳三地人民终于可以期盼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了!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三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事关“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既是国家战略,更是人心所向!“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了可以预期的稳定环境,有了粤港澳三地的密切合作,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央广评论员彭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