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7日),2019“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在广州闭幕。昨天(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2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亲切接见了出席本次会议的外方嘉宾代表。可见,这个会议备受重视。仔细体会,“读懂中国”,确实意义重大。

  之所以希望世界“读懂中国”,是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懂中国,中国因此而屡遭误解、误会甚至误判,在西方舆论主导国际话语权的今天,西方的这些偏见影响着世人对中国的认识,进而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需要不断地进行解释。

  有些人不懂中国——有些人根本没有“读”过中国,所以他们不懂;有些人虽然“读”过中国,但并没有“读懂”,所以他们也不懂;还有些人其实已经“读懂”了中国,但是,他们“装糊涂”,他们习惯于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

  其实,“读懂中国”并不难。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外国人,只要愿意花一点时间,再加一点思考,就可以一点一点地、由浅入深地“读懂中国”。

  英国人安格斯·迪顿就是这样一个不带偏见的外国人。迪顿是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对全球性贫困的原因和对策研究颇深,其研究成果就是获得诺奖的“筹码”之一。

  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对迪顿进行了专访。迪顿对中国的扶贫成就褒奖有加,他认为“中国的扶贫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这些年世界上的大部分脱贫成就都是由中国取得的”。

  迪顿为何会赞赏中国?作为一个泰斗级的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他当然不会为了取悦谁或者迎合谁而说一些违心的话,他的这种赞赏的态度,必然发自内心,因为他至少已经在扶贫领域“读懂中国”。作为一个研究全球性贫困的国际知名学者,他研究过世界上那些落后国家贫穷的原因,也对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老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他“读懂”了一个稳定的政府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对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拥有数亿贫困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言,一个稳定的政府对稳定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稳定的经济发展,正是老百姓脱贫的前提。

  如何才能让世界多多益善地“读懂中国”?方法有两个:从传播途径上说,当然是“请进来”和“走出去”,此次“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有30多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和企业家与会,就属于“请进来”;从传播技巧上说,宜从他们最关注、最易产生共鸣的领域切入,从他们的视角、以他们的语境来解读中国,切忌填鸭式,这样会让人家“反胃”。此次“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的主题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这是一个全球经济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通过这个话题,让全球了解中国正在干嘛?将要干嘛?将帮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央广评论员 彭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