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为脱贫攻坚注入“铁”元素

2017-06-22 14:1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榆社6月21日消息(记者贺威通 通讯员白波)山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太行和吕梁。太行革命老区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位于太行山西麓的榆社县是省级贫困县。近年来,太原铁路局把扶贫开发作为驻晋央企的责任,与榆社县河峪乡和云竹镇党委政府进行筹划,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户脱贫、农村繁荣。

  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了做到精准扶贫,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太原铁路局确定了路局主要领导总牵头、工会主席抓协调、总经济师盯项目,计统处、多元经营处、财务处等相关处室全面配合的的扶贫工作大格局,组建起由路局工会副主席任队长的帮扶工作队。

  每名帮扶工作队队员手中,都有一套动态调整的扶贫信息表,详细记录着所帮扶村里每名贫困户的各种信息,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劳动能力、主要致贫原因等等都一目了然,这是帮扶工作队深入扶贫点实地踏勘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

  帮扶工作队每年都会多次深入扶贫定点乡镇、农村,听取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和要求,然后走学校、进家庭,通过实地调研、查看资料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农林产业、经济状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并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深度分析致困原因。河峪乡鱼头村和云竹镇段家沟村是2015年确定的太原铁路局对口帮扶村,在对两村的调研报告上,“山区土地贫瘠,资源缺乏”“思想比较保守”“缺少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子女上学”“大病支出”等致困原因、如何形成、影响范围都有详细记录。

  “别小看这些信息和调研分析,”帮扶工作队队长曹文华介绍说。“有了各户信息,我们的帮扶就可以精准到户、到人。”

  刚满20岁的程丁是鱼头村人。三年前,他还是无忧无虑的职高生。2015年,父亲突患重病去世。失去了经济支柱,他只好辍学在家。为偿还父亲看病时欠下的3万元外债,母亲四处打临工,去年在帮人摘梨时不慎从树上摔下,造成小腿粉碎性骨折。体格瘦弱、性格腼腆的程丁试着外出打工,却四处碰壁。去年10月,帮扶工作队根据调研信息,和村干部找到他家,介绍他到太原铁路局在鱼头村兴建的长龙公司工作,使一家人又找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调研分析更是全局进行扶贫决策的第一参考。”曹玉华说,在调研的基础上,太原铁路局立足长远,制定了以兴建“云竹生态农业园”、建设鱼头村铁路配件加工中心、开辟榆社县域经济铁路绿色通道等多措并举的扶贫规划。

  云竹湖畔的鱼头村边,一处灰墙红瓦掩映在绿树繁花中。这就是太原铁路局投资建设的铁路配件加工中心——长龙天源科技有限公司。鱼头村共有农户360户,其中贫困户112户,贫困人口达400余人。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为做到扎实扶贫,太原铁路局发挥大型央企的优势,结合鱼头村壮劳力少、多数妇女没有经济收入的实际,将市场前景很好、轻体力活较多的长龙天源科技有限公司建在这里。长龙公司是太原铁路局多经企业晋太公司的二级子公司,专门从事车辆走行部分橡胶垫的生产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极大。公司里除5名铁路正式职工外,其余20多名员工都是在当地贫困村民中选聘。

  公司刚建好,正等生产审批手续,员工放假一个月。但除值班留守人员外,仍有10几位职工自发聚集在这里,公司门前的马路、厂房里的机器设备、旮旮旯旯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这10多个职工都是当地村民。”长龙公司负责人何文进介绍说,厂区4年的建设过程,这些村民大多一直参与其中,如今已是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真正主人,“一旦刮风下雨,大半夜都会跑过来,看看窗户关好了没有,有没有雨水渗进来。”

  “解决大问题了。”说起长龙公司,已经成为公司化验员的刘海波满是感激。她有两个儿子,一个高中、一个初中,每年上学得1万多元。“以前仅靠家里一亩三分玉米地,碰上好年景一年也就1000元左右的收入。”公司建设初期,她受聘到公司做一些杂务,每月能拿1700元,除了开销还能攒点。“只要儿子能考上大学,我就供他们上!”

  20多平米的老房子、一溜土炕、几张旧桌、一台老式长虹电视机,这就是员工张俊青一家4口的家,但她却越活越自信,“在公司上班村里人都羡慕。”张俊青是2013年7月头一批进公司的。以前因为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常常需要亲戚朋友接济。一次,大女儿在作文中写下“妈妈要有个工作多好啊”,这深深刺痛了张俊青。因此,当公司还是一滩荒地,很多村民担心给不了工资的时候,她就率先报名并顺利通过。2015年,通过积蓄,她家购买了30只羊,经两年繁育,今年已达到近百只。“这两年羊价低,等价格高了一卖,日子就更好了。”张俊青眼中闪着光彩。

  “6月底,公司的生产资质就应该能审批下来,一旦正式生产,会扩招很多工人,会有更多的贫困村民受益。”长龙公司副总经理郭晋安说。

  统一的天蓝色制服、统一打卡上岗,在云竹镇东庄村的村头,一座规划整齐、占地广阔的农业园区里,每逢上下班,员工们谈笑打趣的声音分外热闹。这是太原铁路局在此建设的云竹生态农业园。

  太原铁路局根据东庄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水源充沛、土质无污染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特色文章”。运用市场化理念、公司化管理和项目化运作模式打造的云竹生态农业配备先进的保温系统、防虫防害设施、水肥一体化自动化控制系统;拥有供暖、供水及配电系统、净菜加工车间、恒温库房、保温运输车辆等配套设施,是榆社县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最高、示范效应最强的农业生态园区。

  园区占地270余亩,建有109个单体6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和1个2600平方米的大型智能育苗棚,年产无公害蔬菜约150万斤左右。它不仅为当地农民创造了180多个就业岗位,还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型农民,有力带动了当地农业基础建设、农副产品销售及蔬菜种植技术的进步

  东庄村原任支书游德华算了一笔帐:“270亩闲置土地通过流转,每亩地一年租金800元,就为东庄村183户平均创收1500元;园里180多个员工有73个是东庄的,人均年收入2.5万元;同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外出务工村民也返回来参与家乡建设,还缓解了当地空槽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

  生态园技术部部长盛建华说,园区的种苗培育、蔬菜种植专家和技术人员还经常到村里的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型农民,改变了当地农民只善种粮,不善种菜的旧貌。“特别是园区建成育苗大棚后,当地村民足不出县就能以最低的价格购入蔬菜种苗,并享受种植跟踪服务,解决了原先异地购苗服务滞后,种苗成活率低的问题,带动了当地蔬菜种植的热情。”

  在农业园大门外,有一个新建的车棚。农业园党总支书记王玉峰介绍,2014年园区刚建时,员工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到2016年已经是人人骑电动车了,于是给大家建了个车棚。“现在还有员工都买汽车了。”

  东庄村的鹿永林就买了台五菱面包车。由于家境贫寒,2014年他被村里推荐来园区,当时38岁仍是单身。工作期间,他遇到了邻村姑娘郝忠慧,相同的苦难经历,一样的忠厚朴实,让两人情愫渐生。2015年9月,两人喜结连理,携手追逐脱贫致富的梦想。说到以后的打算,鹿永林说:“攒点钱,明年想把房子翻盖一下。”

  “多年的结对帮扶使太原铁路局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帮扶工作队队长曹玉华说,多年来,铁路积极为榆社县经济发展提供运力支持,经常为各乡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2016年,工作队还与各村共同商定扶贫发展资金使用,协调段家沟村打深井、建蓄水池和泵房,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和小杂粮基地灌溉问题;支持鱼头村兴建光伏发电产业,增加村民就业和收入渠道。“正在修建的太焦城际铁路正好穿过这些贫困村,老区人民不仅能够很快脱贫,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走向富裕。”

编辑: 郑睿
关键词: 脱贫

为脱贫攻坚注入“铁”元素

山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太行和吕梁。太行革命老区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位于太行山西麓的榆社县是省级贫困县。近年来,太原铁路局把扶贫开发作为驻晋央企的责任,与榆社县河峪乡和云竹镇党委政府进行筹划,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户脱贫、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