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国内 > 地方新闻

央广网

盐碱地上农业生态园

2016-07-08 13:48: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长春7月8日消息(记者刘源源,长春台记者徐辉)吉林省农安县多年来深受盐碱侵害。产量低、效益差的百万亩盐碱地,成为压在当地农民心上的巨石。盐碱不除,改良治理不停步。最近,记者在农安县采访,发现昔日里寸草不生的盐碱滩,已经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风吹白粉起,就是不打粮。这段流传在当地的顺口溜,形象的道出了“一毛不拔”的盐碱地对农安的危害。农安县是吉林省受盐碱侵害较重的粮食大县。全县435万亩耕地中盐碱地就占了100万亩。产量低、效益差的盐碱地,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然而有一对夫妇陈钊和唐晓明,愣是不信邪。他们通过改土、换土,硬是把210垧地的盐碱土层全都刮去,换上了无污染的黑土;将盐碱地的苦咸水净化;再为土地寻找到合适的作物品种。几年里,夫妻二人日夜苦干。妻子陈钊说:“头四年的时候,种水稻全失败了。盐碱地其实是适合种水稻的,但是这块的盐碱程度实在是太大了,包括那个水。栽上那个苗一茬一茬都不行,换老多次了。第一年不成,第二年还不行?第三年第四年,连续四年都不行。”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夫妻二人在白茫茫的撂荒盐碱滩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取名春江堰。这也是目前农安县最大的家庭农场。

  六、七月间,正是农场第一批有机蔬菜成熟的季节,这也是夫妻二人几年奋斗下来的第一次收获。陈钊兴奋的拉着记者走进大棚。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棚棚春华秋实。青翠欲滴的黄瓜、娇艳的西红柿、淡绿花纹香气扑鼻的香瓜、紫色的茄子、饱满翠绿的白菜……一垄垄,一行行,每一棵爬蔓的秧苗上都吊着根长长的丝线,垄沟里不见一棵杂草。管理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尝尝西红柿、黄瓜,还真吃出了小时候那记忆中的甘甜味道:担任春江堰农场总经理的陈钊告诉我:“天然的弱碱水,种出来的植物特别好吃。”说到弱碱水,担任农场市场经理的陈钊的丈夫唐晓明,领我们来到净水室。这里有一套专门的净水设备,能把盐碱水过滤成可以直接饮用的弱碱水。唐晓明说,有了这套水处理设备,大棚里的瓜果每天都能喝上天然弱碱水:“直饮的,洗头发还滑溜溜的感觉。每个小苗都喝着这种水。这是300多吨,300多吨够我这里十栋4万多平,够用了。”

  盐碱地能收获有机蔬菜,一是得益于刮去了盐碱土,换上了不施化肥、无污染的黑土;二是得益于改水。

  如今的春江堰农场,已经建起了22座大棚,其中12座是地热暖棚。担任春江堰农场总经理的陈钊说:“这果实类的,像豆角、辣椒、黄瓜,达不到一定的温度,它是结不出来的。这个的豆角,过了春节就下来了。这是发出来的新茬,又结的二茬。”

  唐晓明说,换土,让我们的产品优势凸显,那就是有机无污染:“它的认证有流转期。别的流转期一般都三年,我们一年可能就完事儿了。预计我们年底有机认证就下来了。”

  记者看到,春江堰的蓝图已经绘就。1.5亿元的投资正在万顷土地上热火朝天的实施:连片家庭耕作园、温室基地、疗养院、水上游乐园……未来的春江堰家庭农场,将成为集耕作、采摘、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编辑:王家乐

关键词:盐碱地;农业生态园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山东农民尝试新耕作方式 盐碱地种出更多粮食

“渤海粮仓”是中科院在黄河三角洲等地方的盐碱地上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也是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一项项科技项目的落地,盐碱地上种出来的粮食越来越多,农民的耕作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2015-03-25 11:14:00

“生物脱盐”新技术 修复新疆盐碱地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于2006年开始研究优选适于规模化种植的生态经济型盐生植物,提出生物改良治理盐碱地的新方法,即在盐碱地上种植野榆钱菠菜、高碱蓬等盐生植物品种。该方法能在两年内改善土壤盐碱度,第三年便可种植耐盐经济植物蓖麻等。

2013-08-12 12:58:00

孟州电力:盐碱滩变“吨粮田”

昔日的盐碱地华丽转身为如今的“吨粮田”、经济田,成为了孟州西部的一座“米粮仓”。

2012-12-07 10:56: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