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8日消息(记者汪宁 新乡台记者朱新国)7月25日上午,在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和平路小学和渐德小学集中安置点,受困群众张丽正在教九岁的女儿读书,在她身旁,一岁多的二女儿睡得正香。

  张丽是首批被安置到这里的受困群众,后续还将有二百多人被安置到这里。张丽告诉记者:“目前所在的安置点有水、有电扇,挺方便。”

  探访:学校成受困群众转移安置点重要阵地

  从7月17日开始的强降雨,新乡市平均降雨量830毫米,最大降雨量965.5毫米。最大降水总量、最大小时雨量、最大两小时雨强、最强时段降水总量均达历史极值。同时,随着上游来水量大增,共产主义渠、卫河等河渠水位上涨,部分河段出现外溢,导致市区部分路段积水严重。新乡启动滞洪区进行泄洪,第一时间把受困群众安全转移到安置点,并进行妥善安置。

  为了做好安置工作,新乡市红旗区按照新乡市的统一要求,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受困群众的到来。红旗区和平路小学组织全校老师和社会志愿者一起,安置群众,分发物资。

  红旗区和平路小学副校长巫军表示,目前到的物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学校按照红旗区政府和民政局的统一安排,发放物资。

  按照新乡市要求,集中安置点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要做到“六有”,即“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有网络通讯信号”。同时做好环境消杀,保障食品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让受灾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出行方便。

  方便面、火腿肠、热水……受灾群众刘春花和苗长浩称,在安置点里,志愿者们的热诚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

  据介绍,目前,新乡市红旗区在辖区11所中小学开设了集中安置点,已妥善安置受灾群众1700名。其中,凤泉区设置了8个安置点,分别位于金灯寺小学、后郭柳大队等处,可安置4600多人。群众在这里都能够享受到有吃有穿、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有村医和卫生防疫,居住环境安全方便。

  在新乡市牧野区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安置点,受灾群众李东亮说:“在政府的安置下,受灾群众得到了温暖,洗澡有热水,喝的有开水,吃的热乎饭,有个头疼发热,还有志愿者赠送的药品。”

  7月23日上午,接到新乡市教育局安置任务后,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和市第二中学防汛应急领导工作小组迅速成立受困群众安置点。党员先锋突击队第一时间对学校进行消杀,并将教学班统一打扫、规划,为受困群众提供饮水机、空调,同时协调爱心人士供应热饭,协调市区医院为群众义诊,保证群众生活健康。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河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已安置牧野区受困群众500多人。新乡市第二中学接收受困群众500多人。

  新乡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李瑞睿介绍,目前安置在新乡广播电视大学的600多人里,约有30余名是孩子。为此,学校专门开放了幼儿园,让幼儿园的老师取消休假当志愿者,来教他们唱歌、跳舞。此外根据自身的职业技术优势,组织了美发专业的爱心志愿者,给受困群众提供服务。

  卫辉市设置集中安置点158个 转移群众7万多人

  作为新乡市卫河和共产主义渠下游的卫辉市,在这次暴雨和洪涝灾害中受到的波及很大,共设置集中安置点158个,紧急转移安置受困群众7万多人。

  为妥善安置受困群众,从7月22日开始,卫辉市将市第五完全小学、育才学校、柳庄乡第二中学等学校作为安置点,让校园成为受灾群众温暖的“家”。

  7月25日,记者在卫辉市第五完全小学安置点看到,学校已对教室、寝室、餐厅、厨房和卫生间进行了消杀,并配齐了被子等日常用品。为了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安置点设立了医疗观察室、暑期教学班等。而在辉县市占城镇大占城村小学安置点,学校把老年人安置在一楼,其他人员安排在二楼、三楼,以班为单位,有序保证安置群众的生活。

  在辉县市峪河镇第二民族学校安置点,教室已成了大伙们临时的家,被转移的老人们正在吃饭。受灾群众表示,学校提供的糊涂面条热热乎乎,安置点24小时都有人值班,随时为他们提供服务。

  7月28日下午,记者从新乡市民政局了解到,截止到27日下午三点,新乡全市临时安置点303个,累计转移安置15万人,其中,集中安置10万人,分散转移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