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0日消息(记者王晶)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各地为减轻企业负担的重磅举措持续推出。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稳企业稳就业。今天(20日),人社部又明确免、减、缓三项措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

  免,是2020年2月起,对中小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实行免征,不超过5个月,湖北省可以将免征的范围扩大到各类参保企业;减,是对湖北外大型企业三项社保单位缴费,可申请社保减半征收,期限不超过3个月;缓,是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企业可缓缴,期限不超过6个月,免受滞纳金。

  面对这一大招,对企业来讲无疑是重大利好,尤其对于中小微企业。然而,机关单位的劳务派遣、外包人员可适用此次政策吗?社保有五险为何只减免三险?针对诸多外界备受关注的问题,记者专访了北京康达(沈阳)律师事务所刘嘉熙律师,对此做出一一解读。

  减免等缴费政策为社保历史首次 企业成本短期内将大幅降低

  记者:大幅度的阶段性缴费优惠政策,将带来哪些利好?

  刘嘉熙:当前除了抗击疫情,复工后各方的首要任务便是恢复经济秩序、稳定就业、重建企业信心。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会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使其更快速地恢复生产秩序。尤其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此外,释放的这一复工重要信号,短期内也将大幅降低企业成本。

  记者:减免缴费政策,影响养老金足额发放吗?

  刘嘉熙:初步估计,这次阶段性的减免共可减少三项社保企业缴费5000亿元以上,比去年较大幅度降低社保费率综合方案的力度还要大。今天,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表示,2019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5万亿元。此次出台阶段性减费政策,预计养老金减收4714亿元,虽然基金收入减少,但影响总体可控,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有保障。

  与此同时,中央还明确,202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到4%,继续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机关事业单位不在减免范围 一般劳务派遣公司适用减免政策 

  记者:机关单位的外包人员所在第三方企业,可适用此次政策吗?

  刘嘉熙:如今天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所述,机关事业单位不在此次社保免缴范围之内,但机关、事业单位的派遣员工,或者其劳务外包人员的劳动关系一般属于第三方企业,所以对于派遣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是否适用此次社保免缴政策,需要看其实际劳动关系所在单位的性质,如果其用人单位性质是企业,如一般劳务派遣公司,则可适用社保免缴政策。

  记者:社保免缴政策如何启动?需要企业申请吗?

  刘嘉熙:目前关于社保免缴政策的启动方式,以及企业是否需要申请以及申请程序和所需材料,具体还需等待各地具体的实施细则。可以密切关注各地人社部门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或拨打当地12333查询。

  记者:异地注册企业怎么办?若企业以前社保缴纳不合规,也适用吗?

  刘嘉熙:异地注册的,需要以社保缴纳地的政策为准。缴纳不合规的企业,如所有员工一直按最低基数缴纳的,以目前的政策来看,也应该适用此政策。只是相关企业可能会面临着后续潜在的处罚、纠纷等。

  个人权益与购房资格认定等对接政策均不受影响

  记者:只减免企业不减免员工,个人权益是否受到影响?

  刘嘉熙:个人社保的待遇不受到影响,此次政策的出台是国家在考虑了社保基金结余等情况,可确保养老金等各项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政策是针对企业缴费部分,给予阶段性的减免。因为社保个人缴费部分是进入个人账户,如果予以减免,会造成个人账户积累减少,影响个人利益。

  企业缴费部分是进入社保“统筹账户”,对于个别收不抵支的省份,可通过养老金的省际间的调剂,或者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来确保养老金的足额发放。

  而对于公积金的部分,住房公积金无论是个人缴费部分,还是企业缴费部分,最终都体现为员工的个人利益,这跟社保是不一样的。允许企业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能减缓企业的支付压力,不会对员工个人利益造成太大损失。

  记者:减免政策是否影响个人购房资格认定等对接政策?

  刘嘉熙: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社保的连续缴纳期限往往与购房购车及积分落户资格相关联。以北京为例,非北京户籍家庭在北京购买住房,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持有北京市有效居住证、在北京市没有住房,且近期连续60个月(含)以上在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

  本次社保费的阶段性减免是政府决策、政府行为,因此,应当不会影响到普通职工连续缴纳社保的计算期限,减免期间也应当计算到购房资格的认定期限中。

  记者:在社保缴纳方面,对于正处于求职就业中的人员,有哪些提醒吗?

  刘嘉熙:在从一开始求职时,劳动者就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要确认用人单位的名称及用工主体资格,签订劳动合同,在遇到权利受到用人单位侵害时,及时保存好相关证据(考勤表、工资表、工作记录等)。

  但在特殊时期,在保护好自己的合理、合法权益的同时,尽量与用人单位共克时艰。劳动者的岗位依附于企业,企业存活下来,劳动者的岗位才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