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独家报道

央广网

低碳生活榜样 | 一个环保主义者的理想国

2015-12-07 09:22: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7日消息(记者宁静、韩靖)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桌旁,各国代表正为了“人类最后的生存机会”争论交锋。大会将做出怎样的承诺还不得而知,但是为了天蓝地绿水清,很多人正在努力做出改变,尝试低碳生活。在北京,姚继忠就是其中一位。

  

  姚继忠住在北京昌平的一个村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像个隐士,也像个农夫,更像个匠人。(摄影:央广网记者韩靖)

  36岁的姚继忠,是个有些特立独行的“北漂”。生活在这个发达的国际大都市里,他却选择了一种“原始”的生活。不去超市,吃自己做的食物,包括盐;穿别人给的衣服,除了内裤;连住的地方都是越住越偏——现在想见到他,得去北六环外的一个乡下农家院里。

  他的营生也不常见:专卖自己做的传统食物和用品。饴糖、米酒、青团、月饼、全麦馒头、酵素......这些在旁人看来既费功夫又谈不上高端的传统食品,却成为了他引以为豪的事业。

  

  17岁开始,姚继忠就关注着环保问题,并十几年如一日地践行着他的环保观念,但大多时候,周围的人并不理解他。(摄影:央广网记者韩靖)

  “地球只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

  远山正瑛、王明海——这两个人并不知道,他们影响了一个年轻人的人生选择。一位是被称为“沙漠之父”的日本友人,从上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另一位是放弃“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常务副总裁”职务后专心治沙的“沙漠王子”,20多年中育出16万亩绿洲。

  “看到他们的事迹,我心潮澎湃了。”当时还年少的姚继忠已经显露出了理想主义者的苗头。随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关注着中国的环保问题。2001年,他作为志愿者去了内蒙古,参与了一项荒漠化治理的项目,一待就是三年。随后,他参与了北京的NGO环保项目,再之后去了海淀的一家生态农场......这些年来,姚继忠都在从事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工作。

  “我的老家在皖南山区,因为过度山林开发,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小时候下雨河水是清的,但是等我上了高中,水就是黑的了......我的乡亲们为了挣钱,都开山种地,种山核桃,我家也有一片山林,但我一直没舍得砍。”谈起家乡的现状,姚继忠有些扼腕,今年因为自然灾害、台风的影响,山桃核几乎绝收,“往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家乡生态真的恶化了。”  

  “地球只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却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虽然高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但谈到环境和人类的关系,姚继忠像个饱读诗书的哲学家。

  

  在姚继忠的家中,记者看到书柜上都是关于环保、生态以及食物、养生的书籍。36岁的他,看上去像个20来岁的年轻人。(摄影:央广网记者韩靖)

  “老家的人说我是神经病,北京这边能理解我的人更多”

  多年前,姚继忠曾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安徽之间,为的是学习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计划回到皖南山区发展生态农业。但2008年,姚继忠选择到北京工作定居。

  用他的话来说,在安徽老家,他“生活得更轻松”,但来北京则是为了“不那么孤单”。

  在很多人看来,姚继忠的一些行为非常难以理解。比如他去喝喜酒,发现饭店桌子上铺的是一次性塑料桌布,从此就再不参加这类活动;比如别人请他到家里吃饭,他看到厨房有洗涤剂,就饭也不吃了......他只有一遍遍地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却只显得他更加“格格不入”。“我一回家就把家里的洗涤剂啊肥皂啊扔了,他们都说我是神经病。北京这边能理解我的人更多,朋友更多。”姚继忠一笑,又憨厚又动人。

  在北京的这几年,姚继忠像个“苦行僧”,无论衣食住行。他不去超市,除了内裤以外几乎不买衣服,连盐都是从青海湖带回来的盐块敲碎用的,不用任何化学制剂的清洁剂,出门靠公共交通,对网购深恶痛绝,因为会产生二次包装的垃圾......但这样的他,怡然自得。“我身边有不少跟我一样的人,有的比我还要讲究多了。很多生活中的环保经验,都是我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姚继忠制作食物时用的工具。(摄影:央广网记者韩靖)

  “最好的医院是在厨房里,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

  对传统饮食文化同样兴趣浓厚的姚继忠,多年后找到了方向:与环保理念结合起来,经营自己的传统食品和环保用品作坊。他始终认为,最好的医院是在厨房里,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最好的药物就是干净的空气、食物和水,空气我们决定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决定食物。

  

  姚继忠向记者展示他所泡制的酵素,里面有橘子皮、菠萝、枸杞、茶叶、松针等,之后再与无患子泡在一起,就可以洗衣服了。摄影:央广网记者韩靖

  “这个饴糖,是我根据《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方法来做的;那个酵素,是我用瓜果、茶叶等各种植物混在一起制的,跟无患子泡在一起,洗头、洗衣服最好不过了......

  如果说很多年前,他还只是停留在“胸中有丘壑”阶段,而今,他已经将自己的梦想付诸实践。

  但他并不是没有苦恼。为了经营他的生意,很多时候得靠快递。“这是我头疼的一个事情,我找不到发快递,打胶带,保护性填充物等等这些东西的替代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姚继忠有着他的宏伟计划:“我以后会慢慢改变思路,不再以卖东西为主,而是要去教人做吃的,开办专门的教室。”

  

  姚继忠做的全麦馒头并不使用酵母,而是选用他自己制作的米酒来发酵。在他的眼中,像安琪酵母一样的东西是“非常让人讨厌的”。原本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发酵工作,在他这里必须要足足两天。摄影:央广网记者韩靖

  “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的”

  连蒸馒头都不用酵母的姚继忠,经营食品作坊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虽然每天都要工作十个小时,但提起这样的生活方式,姚继忠仍然觉得心中充满幸福感。

  “我总觉得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工作,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能一直不变地去做,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很难得的。”

  虽然对待自己的标准异常严苛,但姚继忠现在已经不再热衷于急切地向周围推广他的想法,”我看过太多的人,说的比唱的好听,但能做到的很少,也就懒得说了。”

  

  姚继忠家里摆放的醋泡黑豆,是一种传统的养生食品。摄影:央广网记者韩靖

  姚继忠作坊里的东西总是供不应求,但他不止一次拒绝了朋友想要投资的好意。“我做东西靠感觉,所以不打算做大。”    

  从没有老师教的姚继忠,做的一切东西都是自己反复摸索出来的。“比如这个月饼,我会自己做好多种,哪一种吃完之后感觉最好,我才用这种方式去做,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说他真的有标准,也许可以用“四不化”来形容:没有标准化就不可能规模化,没有规模化就没有商品化,没有商品化就不可能市场化。“今年的月饼是今年的味道,明年的月饼肯定要变味道了。”

  

  姚继忠认为,做了多少的事情,就享受多少的乐趣。而过度的消费主义,只能说明内心是空虚的。摄影:央广网记者韩靖

  “我想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当下社会,“焦虑症”是个流行病,姚继忠也没有免俗。“我以前觉得这些传统手艺马上就要失传了,断代了,没人再做这样的事情了。睡不着觉,甚至有点抑郁了。”后来,他开始读佛家典籍,体会成、住、坏、空。再后来,他坦然了。   

  “世界要让这些东西消失,你也阻止不了。但是尽我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就可以了。就跟我做传统食物的事情一样,按照自己的本心来做,老老实实的做下去就行了。如果别人不认可你,这个时代抛弃你,你也没办法了。”

  姚继忠有个愿望,他说,想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区,经营自己的小作坊,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每一天,岁月静好。

编辑:高艺宁

关键词:气候变化;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低碳

说两句

相关阅读

中国5年来安排4.1亿元人民币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届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6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国角举办。解振华表示,中国始终是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一贯坚持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帮助。

2015-12-07 09:16:00

中国5年来安排4.1亿元人民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中国5年来安排4.1亿元人民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记者裴广江、王远、邢雪)第二届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6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中国角举办。解振华表示,中国始终是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一贯坚持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帮助。

2015-12-07 06:11:00

社科院专家: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可以双赢

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应该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合作态度。将中国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向全世界做了一个陈述,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努力是严肃认真的。

2015-12-03 10:50: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