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闻中心 > 央广网评论 > 央广时评

央广网

募捐救父践诺还钱,千金不如一诺

2015-05-13 20:09: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新媒体评论员 | 潘洪其

  这是一个有关慈善、承诺和诚信的感人故事:3年前,北京化工大学大四学生吕江(化名)为救身患白血病的父亲,在微博、淘宝上发文募捐,为父亲借钱治病;3年后,父亲已经重病过世,吕江仍旧践行承诺,逐一寻找当年为自己捐款的好心人。吕江从自己每月5000元工资(这在北京算是普通收入)中尽力省钱,开始连本带息偿还当年的每一笔善款,他的坚韧执着、重诺守信感动了无数网友。

  他的故事肇始于一个微博博主的长文,在今天以#不曾遗忘的承诺#的关键词被刷上微博热搜榜,数据显示阅读量超过1800万。

  为什么关注度这么高?

  长期以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缺乏一个稳定、坚实的诚信环境,不但“一对一”式慈善可能遭受“假冒弱者”及其背后操纵者的欺骗,即便是通过权威慈善组织进行的捐款捐助,也可能因中间机构的挪用、截留等违规违法操作,最终让慈善结果大打折扣。

  在此现实语境下,不能不承认,3年前吕江向网友借钱时,特别做出“3—5年内还钱,每年支付5%的利息”的承诺,对他取信于网友并在较短时间内筹足父亲的治病钱,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承诺,他的募捐救父之举在此类求助行为中就难以凸显出来,效果可能也会流于一般。

  实际上,虽然吕江做出了严肃的承诺,大多数捐助者却并没有把他的承诺太当回事儿,甚至都没有把给他的捐款定性为“借款”,更没有指望他日后一定能还钱。惟有吕江自己对当初的承诺一刻也不敢忘记,在没有任何外在道德压力和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现在他再度勇敢地站出来,主动履行偿还善款的承诺和责任。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吕江自己给自己施加的道德压力,也是他自己给自己规定的“法律约束”,这种内在的道德压力和“法律约束”,使吕江的偿还善款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信守承诺,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诚信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完善和法治完备的国家,社会信用体系高度发达,所有公民和企业的诚信状况都被记录在册,一旦有欺诈行为发生,不但可能遭受经济和法律的制裁,还将在信用档案上留下永远的污点,甚至导致身败名裂,一蹶不振。

  有鉴于此,中国只有构建起高度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用制度约束人心,诚信道德建设才有希望。这种观点强调了制度建设对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又陷入了“制度万能”的误区,忽略了在我们周围,在大学生吕江和捐助他的好心人当中,在千千万万普通民众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持久不衰的道德建设动力。

  回答前面的问题,关注度之高或许是因为它闪耀着人性之光、诚信之美。君子重然诺。

编辑:马媛

关键词:承诺;诚信;微博;吕江;白血病;慈善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猜你喜欢

视觉焦点

推荐视频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