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央广网旅游频道 > 2011旅游频道 > 国内游

公益电影:游走在理想与现实间

2014-09-21 08:52: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说两句  分享到:

  公益电影《有一天》海报

  日前,由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出品的纯公益电影《有一天》上映,之所以称其为纯公益电影不仅是因为电影以公益为题材,影片中12位明星演员全部零片酬,还因为这部电影实行零分账,票价只有5元。在这部影片的官方微博“关注就是力量”上写着:关注孩子,改变自己。然而,正是这样一部关注弱势儿童群体、宣传公益精神的电影上映后却遇到了影院排片少、上座率低等诸多问题。其实,《有一天》的遇冷并不是个别案例,从这部电影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公益电影的整体生存状况: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之间的对照。

  丰满的理想

  免费午餐、大爱清尘、壹基金、冰桶挑战……近年来,社会公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影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媒体,尽管现在以商业片为主流,但是在发扬公益精神方面一直都没有缺席。

  除了数量庞大的公益微电影以外,从2006年国内第一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电影《留守孩子》上映开始,《海洋天堂》、《幸福梦想》、《我要回家》等一系列公益电影上映,还有不少公益电影在今年陆续开机拍摄。这些电影关注的群体和焦点也许不同,有些关注留守儿童,有些关注空巢老人,有些关注自闭症群体等,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唤起社会大众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传递社会正能量。

  华谊兄弟公益基金负责人、电影《有一天》制片人孙阿美告诉记者,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能等一切环境都对了再做。她期望通过公益电影能让环境慢慢发生改善,让世界的温度升高,她认为这才是《有一天》的核心价值。

  “从创作初衷上讲,大家都有一颗公益的心,想要去帮助别人,想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每次拍摄公益电影我都做好了赔钱的准备,一般我都是拿拍摄商业电影赚的钱去拍公益片,一想到有人可能因为看了我的电影而主动去帮助那些社会上的特殊群体,我就觉得我做的一切都值得。”《留守孩子》的导演刘一君说。

  正值今年教师节,演员孙海英在其主演的公益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新闻发布会上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他说,现在每个人都爱商业片,都不愿意被戳中内心深处的感情,他只能以公益电影的方式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电影作为一种市场化产物,它的主要功能当然是商业功能和娱乐功能,但是除此之外,电影还有文化功能,它应该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的责任,这才是电影功能的全部。而公益电影就是电影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表示。

  骨感的现实

  不管理想多么丰满,现实终究还是现实。《有一天》上映后的遭遇再次将公益电影的理想拉回到冰冷的现实。据记者调查,《有一天》在影院的整体排片情况并不好,在北京所有的影院中只有十二三家安排了场次,不过每天最多两场,而且大都在上午时段。另外记者还发现,各大在线购票网站的首页上几乎清一色的是《敢死队3》、《一生一世》、《猩球崛起之黎明之战》等影讯,关于《有一天》的宣传几乎为零,也很难找到这部影片的在线购票入口。

  令人不解的是,一部汇集了12位一线明星出演,票价只有5元,在时光网等多个评分网站上达到8分以上的公益电影为何会遭到影院的排斥呢?

  有影城经理抱怨说,华谊单方面宣布电影票价为5元,让自己赚足了名声,可是这样做让影城很被动,5元的票价是远远低于影院运营成本的,放映这部电影的影院都是在亏本运作。

  深圳嘉禾影城的工作人员杨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影院把场次排给不赚钱的公益电影《有一天》,就意味着要牺牲赚钱的商业电影场次,大部分影城做公益可以不赚钱,但是做不到倒贴钱。

  除了影院的“不待见”以外,观众们对《有一天》似乎也没有多大兴趣。不少观众都是通过政府或者是公益组织以包场观影的方式才进入影院看《有一天》的。

  “好不容易有一场真正的公益电影,我们也安排了场次,可是上座率太差了,一个100座的影厅里面观众还不到10个人,平均上座率才5%左右。”山东新世纪影城泉城路店副经理李言鲁说,有些卖场的商家看到电影票很便宜,都买了电影票当做优惠券发给消费者,可是观众仍然不多。

  记者在北京朝阳区大悦城金逸影院外随机采访了一位刚走出影厅的观众,提及为什么没有看公益电影《有一天》时,这位观众说,公益电影不就是说哪些地方需要帮助吗?没什么好看的,与其花上一个半小时专程来电影院看公益电影还不如在家里看电视上的公益宣传片,那个时间还短,反正都一样。再说,电影制作公司也不傻,它们是不会拿质量好的电影来做公益的。像《变形金刚4》那样大家为了买票排3个小时队的电影,谁会舍得拿来做公益?

  电影学者车径行为记者分析了观众排斥《有一天》的另一个原因。“现在,大部分观众去影院看电影都是为了缓解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是冲着轻松娱乐的目的去的,他们不太喜欢看那些给自己心情添堵的现实题材电影。”车径行说。

  公益电影如何继续?

  目前,国内大部分公益电影都是抱着一腔热情,却贴了影院与观众的“冷屁股”。如果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出现这样的纯公益电影可能并不稀奇,但是,在一个人人都追求高票房的商业电影时代,突然出现一部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另类电影”,就显得格外有讨论价值。在影院和观众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公益电影怎样才能不辜负“公益”之名,真正实现公益目的呢?

  “在如今的商业电影环境中,公益电影的运作应该讲求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提到公益就低票价、零分账,‘逮住老鼠的猫才是好猫’,能达到公益目的的电影才是好公益电影。这一点可以参考公益营销的模式,电影的片方和影院可以拿出一部分票房来支持公益事业,这也算是公益电影。”丁亚平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认为,做公益电影的前提是先电影后公益。因为电影毕竟是市场化产物,市场主体的趋利性就决定了电影不可能完全公益。必须首先遵守市场规律,然后再谈公益才能将公益电影做得更加长远。等国内银幕数量达到饱和、电影市场各方面成熟后,影院自然愿意拿出多余的银幕去放公益电影,以争取更多的观众。“就现在来看,在国内电影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公益电影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提升自身质量。有的观众一听到公益电影就觉得肯定是演员不花钱、小投资制作的烂电影。目前,国内没有一部真正高质量的公益电影,也没有树立起公益电影的品牌。”周星说。

  刘一君表示,除了电影制作放映各方面的努力以外,在公益电影的发展之路上,政府不能缺位。“公益电影一般都是亏损运营的,我们个人的力量,甚至是某个公司的力量都太小了,期待政府能够出台一些针对公益电影的支持政策,比如说税收优惠政策、场地优惠政策等,或者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专项基金能拿出5%的票房分成的一部分来支持公益电影。”刘一君说。

编辑:程楠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频道推荐

央广出品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旅游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