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由单维走向多维的现代课堂

2017-07-27 10:12:00来源:校长会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是人类大变革时期的一次颠覆性的、长期的全方位改革,必然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一次持久的、静悄悄的革命。2016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虽然没有多少抢眼的亮点,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宽度已经发生变化,这些微妙的变化必将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简单梳理一下,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教学改革由局部改良转向颠覆性重建

  随着时代的变迁,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教育方针和教学方式基本是向苏联学习,注意生产实习的安排和理论教学的密切结合。到了70年代,教学改变了方法,课堂成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填鸭式和问答为主的启发式。80年代开始,随着电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教学手段由原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慢慢向电教手段过度。到90年代,有些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开始思考教学更深层的问题,有的学校倡导“学后教”,即让学生按导学案先自己学,然后再在课堂上教,改变的是教学顺序。到本世纪初期,主要改变的是教学关系,课堂上由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几十年来,课堂教学无论怎样变化,都属于局部的改良,还算不上改革。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依据、课堂结构及性质、教学材料、教学评价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构建。

   教学目标由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

  目前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还停留在让学生“会学”上,概括起来分三个层次:第一是知识目标,不分学生的基础,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老师按照一个标准,统一要求进行知识传授;第二个是学科目标,教师就某一学科让学生把知识记牢,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第三个是教学目标,教师反复演示教学方法让学生看,不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分数。这些教学目标关注的都是知识点而不是学生,施教者目中无人。现代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先育人,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享受学习的愉悦。变“教会、会学”为“想学、享学”,培育未来公民必备的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社会推动能力。

   教学依据由课本回归到课程标准

  目前对教学依据的理解误区颇多,理论上都知道教学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课本,但实际教学中还是用课本教学,关键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好多内容要求课本里根本没有。如第一学段写字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高学段口语交际要求“1.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2.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3.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由于课本里没有,这些能力方面的知识又无法考核,就被忽略了,致使国家课程无法全面落地。要想让国家课程真正落地生根,应该建立学科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实施教学。我们的课程设置本着“以课标课程标准为底线,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上线”的理念,包含了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等内容。

   教学材料由教科书转向到教学资源

  课本的出现源于100多年前,那时的农村连吃饭都成问题,人们几乎没有机会上学,身边没有任何书籍可读,即使到了学校,老师们也没有能力编写教材,所以必须要由国家或某一专业机构统一编写教学需要的材料,于是产生了统一的课本,实际上课本是那个时代无奈的选择,绝不是教材的原意和必然选择。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上学的重要,国民文化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课本失去了原来至高无上的地位,逐步被教学资源所超越,教材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教材”和“学材”回归本位,把“教的资源”和“学的资源”分为两个部分。“教的资源”来源于文本、生活、网络等,“学的资源”更为广阔,世间万物都应该是学习的资源。

  课堂结构由有限时空转向无限时空

  人们心目中的课堂就是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学生共同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离开教室,出了学校门,课堂就不存在了。课堂概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课堂界限被打破,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教学方式逐步被生活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网络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所取代,教室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凡是教与学活动发生的地方就是课堂。上学放学的路上,学生观察四季景物变化时,街道就是课堂;学生学习家政时,客厅、厨房;就是课堂;学生欣赏优秀影片时,电影院就是课堂;学生坐在旅游的车上听名曲,车就是课堂;学生躺在床上听小说,宿舍成了课堂;学生吃饭时和家长交流读书体会,餐厅成了课堂。学生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科研院所、名胜古迹时,这些地方也是课堂。这样的学习是碎片化的、自主的,这样的课堂变一维空间为多维空间,这种多维度大课堂让学习无处不在。鉴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学校重新构建了“目标导航—前置学习—组织合作—课堂展示”的教学流程。1.周目标导航,让学习变得简单。有了课程设置为前提,学校将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内容,分成12个学期,每学期制定出周目标。周目标让家长、老师、学生对本学期的目标一目了然。2.前置性学习,把学习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框线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互助学习,然后展示。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的方式和进度,在学习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3.学习合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合作组既有文化约定,又有组织管理,既有物质激励又有精神激励。实施捆绑式评价,强调学生合作意识,淡化个人竞争。4.展示的课堂,寻求学习的恒动力。课堂教学以展示为主,它以前置性学习为基础,针对小学生特点,充分体现游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展示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容易操作,学生容易接受。

  课堂性质由知识教授转向展示体悟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关注最多的还是学生的分数,只是解决知识问题。因此,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课堂始终掌控在教师手里不敢给学生,让学生讲怕耽误时间。怕不如老师说得好,从问题到流程,从内容到方法,都由老师预设,一切教学设计都是围绕老师进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听记状态。没有思维的训练,也没有思想的碰撞,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生命成长倍受压抑,成了课堂的配角。这样的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知识传递的主渠道、应试技能的训练所。现代课堂应该有学生参与展示,让学生在过程中体悟。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将自己前置学习的过程展示出来,通过同学们的补充完善自己学习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从而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自信,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恒动力,达到想学习和享受学习的目的。

   合作学习由合作学习转向学习合作

  人们对于合作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的所谓合作其实是课上就某个问题的讨论,算不上合作,后来的小组合作也仅仅局限于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由于没有具体目标和文化约束,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合作提供了更大空间。合作学习不再是课堂上就某个问题的讨论,也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网络技术背景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校校之间多维度的资源性大联合。合作的目标也由通过合作解决当下学生学习问题转变为“如何教会学生今后与别人合作”。由“合作学习”向“学习合作”转型是目前合作的关键。

   课堂评价由注重效率转向注重效益

  在唯分论的今天,学生考试分数、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因此人们开始向一节课要效率,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这种功利化的评价倾向,导致课堂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在知识、应试技能方面,而不是学生的生命需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以传递知识、教授方法为前提的,现代课堂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构、课堂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借助技术自主学习,细分目标进行生活化、碎片化学习,依托组织开展互助式学习,跨时空、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无法再用“效率”来衡量,超越知识的时代也不需要追求“单位时间内的知识积累”,评价课堂教学的支点必然由“关注效率”转向“关注效益”,不再强调知识点的积累速度,而是重视知能系统的自我建构效果。因此课堂评价应该是:1.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追求课堂教学的观赏性。教学过程是一个艰苦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平淡朴实才是常态。无论是知识的积淀,还是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习惯的内化还是文化的生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课堂上一蹴而就。既然生成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平静淡然的常态,常态生成的东西就难以呈现精彩,所以常态课堂不具有观赏性。2.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不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有些教师在课堂通过颁发奖品激励学生。为了拿到奖品,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看似很活跃,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得功利,一旦没有奖品,他们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每节课都追求气氛活跃,学生长久生长在这种急切和热烈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许就会变得越来越肤浅,性格变的越来越浮躁。有些课应该安静下来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内化学到的知识、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的氛围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3.追求学生生成的有效性,不追求教师预设的精彩性课堂上老师们往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追求课堂的完美,因为教师的预设太多,学生不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追求教师预设的精彩性,而应该关注学生生成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立足学生的学习实效。4.追求整体学生的精彩,不追求个别学生的精彩课堂上多数老师喜欢提问优秀学生,因为他们课堂发言不容易出错,措辞精彩,其他多数同学是配角,有的一节课都游离于课堂之外。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追求整体学生的精彩,给所有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给全体学生创造体验成长的机会。5.追求学生的生命质量,不追求学生一时的精彩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的重心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当前学习的需要,其实学生除了学习知识,还有很多更重要的知识需要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生活的品味、感恩意识等,课堂教学不应追求学生一时的精彩,而应该联系学生生命成长和终身幸福。

   教师功能由主导学习转向协助学习

  过去教师是先生,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老师的任务就是站在讲台上讲课,不讲课就没有教师的感觉和威严,现在仍有部分老师还是站在讲台上找老师的感觉,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统一讲解,结果是学生越听越烦,教师越讲越累,效果越来越差。今天的教师的内涵应该被重新定义,不再是某个站在讲台上的学科老师,“世间万物都是老师”,报刊、图书、手机、电视、网络、数码设备,同学、家长、亲友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都具有传递信息、答疑解惑的功能。教师讲课的功能被泛化的同时,另一个功能被无限放大:为学生整合学习资源,提供学习资源,可以利用技术24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让自己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信息技术由教学应用转向学习应用

  现在学校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一体机、录播教室等教学设备都达到了标准,大都市学校的现代技术非常先进,投入很大,但运用起来基本都是从如何“教”入手的,课堂教学对现代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很少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去思考、规划。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如何把教学设备“武装到牙齿”,而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技术应用到极致”,帮助和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自己所能触及到的现代技术最大化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将成为人们的共识。如学生可以利用家长不用的旧手机,听名曲、赏经典,听小说,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和家长建立微信群,24小时随时沟通,同学之间可以通过电话互相检查作业,小组长可以通过电脑平台关注其他组员学习情况,这些技术人人都会操作,运用便捷自如,更能有效服务于学习。

  (李升勇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山东省首批齐鲁名校长)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教学改革;现代课堂;课本;教师;信息技术

由单维走向多维的现代课堂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是人类大变革时期的一次颠覆性的、长期的全方位改革,必然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一次持久的、静悄悄的革命。2016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虽然没有多少抢眼的亮点,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宽度已经发生变化,这些微妙的变化必将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