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教师“软工具”的 开发和运用

2017-07-27 09:55:00来源:校长会

  当下,创新人才培养是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话题,所以针对浅层次的简单识记、理解层面的学习,许多学校提出了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要求。但是,课堂观察可以发现,教育实践中仍凸显出并不乐观的教育生态:新旧范式简单并存、教师对评价认知简单、对学生学习中心模式理解肤浅、合作学习平庸、给学生提供答案判断简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思维扩展的宽度和深度,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斋藤孝在他的《教育力》中指出:教育,不仅隐含着基本教学原理,同时也讲究教授的诀窍。倘若对此毫无认识,只懂得照本宣科的话,恐怕只会令周围的人无所适从。由此可见,出现上面情况源自于教师经验式的重复教育,而没有专业化的“教育力”产生。我们知道,学生是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来形成模仿力、规划力、和诠释力等。通过科学课程模仿科学家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模仿他们探究世界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艺术课程模仿艺术家从社会中挖掘艺术题材和演奏的表达方式;通过人文课程模仿人文先哲,形成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和辩识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以学科为载体,学会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想好我应该怎么来进行,确定先后顺序,形成让作业更加顺利完成的能力,就可以逐步形成规划力。

  周边的事物需要我们的学生去理解,或者是用心去体验感受,需要他们去表达或是讲解,这种诠释力的形成同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这都需要教师教育力。斋藤孝提出的“教育力”,不仅仅指“力量”和“能力”,围绕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向来看,至少还应该包括人文力、科学力、学习力、健康力、责任力等,更是指教师的“魅力”和“创造力”!

  从众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案例来看,具有教育力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专业化教育的素养,外在的重要表现就是“软工具”的开发和利用。关于工具,在两位哈佛心理学专家巴里和菲尔合作完成的《工具》一书中,作者不再仅仅停留在心理分析的层面,而是给读者改变现状的方法,介绍了花上三五秒钟便能完全掌握的“工具”。比如将逃避痛苦的渴望转变为面对痛苦的渴望;将焦虑不安转变为对自我的肯定;有效地控制负面情绪;培养长久的意志力等。书中将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定义为“工具”。我们为了说明教师教育力的外在表现,并和通常意义的工具区分,把教师在教育中运用的这种手段称为“软工具”。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杜威认为:有意义的思维应是不断的、一系列的思量,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应。思维过程中的各个部分不是零碎的大杂烩,而应是彼此应接,互为印证。思维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养成逻辑思维的方式,能在任何情况下准确判断上述每一步骤该走多远,如何适当完成。这让我们认识到,有责任的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牢固而又有效的习惯,来区分哪些信念是经受过检验的,哪些还仅仅是人们的猜想、推测和论断。这实质是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不同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过程。仅靠处罚、评分或是随意性谈话的管理机制,只能治标而不能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选择的方式,便是用教育最原始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形成他们的模仿力、规划力和诠释力等,这要求教师进行基于学科的“软工具”的开发和运用。“软工具”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路径契合了真正教育的需求,为课堂变革提供了新的路向。教师教育力是一种教育的综合合力,由若干个分力组成。所以对应的是若干个工具箱里面的若干工具,完全可以细分,列举几例:

  学习整理工具:康奈尔笔记:是用产生这种笔记法的大学校名命名的。这一工具几乎适用于一切讲授或阅读课。运用这种工具是记与学、思考与运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记录,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大右小两部分,左侧为主栏,右侧为副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论据、概念等内容;2.简化,课后尽可能及早将这些论据、概念简明扼要地简化在副栏;3.背诵,把主栏遮住,只用副栏中的摘记提示,尽量完满地叙述课堂上讲过的内容;4.思考,将自己的听课随感、意见、经验体会之类的内容,与讲课内容区分开,写在笔记本的某一单独部分,编制成提纲、摘要,分成类目随时归档;5.复习,每周用一定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副栏,适当看主栏,初用这种工具时可以以一科为例进行训练,熟练后再推用于其他科目形成听课习惯。

  思维导图:由于人的大脑内部结构、先期存储知识的不同,所以对于同样一个新学习知识的建构也是不同的,表达这种不相同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是思维导图,它简单而有效。思维导图的要素包括图、文、色彩、流程线等,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这种工具依据脑科学和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帮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思维导图具有展现出人类思维过程的强大功能。

  科学探究过程性工具:实验报告:这种工具是将实验过程、结果通过文字、数据、图表等体现。它包括以下要素:1.实验前准备,包括理论准备、方案准备、器材准备;2.实验中,按科技实验的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以说明、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认真做好实验记录,整理好实验数据,客观报告记录实验过程;3.采用图表等辅助说明方法,便于老师同学了解实验装置和工作原理;4.反思误差来源,期望修正的设想。

  与实验报告同系列的还有研究性学习类的“调查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等软工具,教师合理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和人文研究规范的书写和表达能力。软工具类别很多,比方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处理类:“师生权利较量爆发冲突后案”“突发事件之后反思”“应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行动方案”;戏剧和人文课程论述和写作模版类“:辩服我吧”“表达对一个事件或文本相关的观点”等,这些教师都可以去开发运用。

  开发的“软工具”的要素一般为:通过这个软工具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或学科核心素养;使用怎样的模式、策略与方法。每一件软工具要对名称、目的、依据、具体的操作流程等进行具体描述。从目前的教育变革现状来看,不论是让教育真正发生的从教书到育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从教知识到教学习;还是让能力真正形成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让个性教育成为现实的从传统教学到互联网教学,都需要教师形成巨大的教育力,而这种独特的自我教育力,必将通过专业化的“软工具”这个作用点,产生效应。

  (郭宏成 山东省烟台三中校长)

编辑: 朱敬一
关键词: 教师;软工具;开发

教师“软工具”的 开发和运用

教师指导学生以学科为载体,学会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想好我应该怎么来进行,确定先后顺序,形成让作业更加顺利完成的能力,就可以逐步形成规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