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4月6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刘伟南)春意盎然群芳竞,不负韶华争朝夕!走入江西省安源区长兴馆村,笔直洁净的街道繁华有序,党群服务中心标志鲜明,文化活动广场上健身器材齐全,这个昔日偏僻的小乡村如今繁华、安逸,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万元以上。“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了,村容村貌变好了,村民的福利也好了。”面对村里的变化,长兴馆村的村民连连夸赞。

  两面锦旗的故事

  “我早就想来谢谢你!”一大早,村民张国英拿着“为民解忧、真情帮扶”字样的锦旗送到帮扶干部吴国荣的手上,感激地说道。就在同一天,村民罗富萍也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帮扶干部黎东的手上。张国英和罗富萍都是长兴馆村的脱贫户,他们在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2020年已全面脱贫,因此特意制作锦旗表达心意。

赠送锦旗(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张国英和老伴尹冬生没有儿女,老两口原本住在一间旧房子里,享受安居扶贫政策后住进了位于富强小区的新家。帮扶干部吴国荣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忙前忙后,端午节包粽子、过年贴春联、接送去医院看病......虽是小事,却温暖了二老的心。有了装修齐全的新房子,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以前的房子是老茅厕,现在的房子,很规整,厕所干干净净的,很好看,我们很心满意足。”

帮扶干部和脱贫户一起包粽子(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脱贫户罗富萍因患有慢性肝炎,不能从事重体力工作,帮扶干部黎东推荐罗富萍从事环卫工作,月工资1650元,享受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年度分红千余元等脱贫政策。“我现在住院有报销,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还有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收入,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真是谢谢你们”,罗富萍握住黎东的手表达感激之情。

  “跨界”第一书记

  从机关单位到田间地头,从办公室到村民家中;孩子上学选学校、选专业找他研究;家里有矛盾找他调解;想上致富项目找他咨询……村民们家中的大事小情都找他出主意、想办法。儒雅、沉静的邹磊今年43岁,是安源区驻长兴馆村第一书记,“来到基层就是要发挥党员一线奋斗的精神,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邹磊对自己“跨界”到基层的任务目标非常清晰。

上门上户了解脱贫户现状(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和村民穿同样的衣、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才能和村民打成一片”。走村入户,熟悉民情,逐一落实政策,不出三个月,邹磊对村情民意了如指掌。

  邹磊作为扶贫“新兵”,却对扶贫有着清晰的规划,并逐一落实。多次组织社会爱心单位参加助学活动,捐赠贫困学子爱心课程、学习用具价值10余万元,让贫困户的孩子学习无忧拔穷根。

  疫情防控期间,贫困户王世云因患有精神性疾病,在清扫卫生工作后走失,邹磊和救援人员雨夜寻人三天三夜,终于在醴陵市找到,连夜驱车将其接回家。

向救援人员送上锦旗(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在邹磊的引导带领下通过入户做思想工作,介绍就业机会、技能培训、红黑榜奖励机制引导其感恩奋进,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长兴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75人,有劳动能力的全部就业,2020年全部脱贫。长兴馆村贫困户对党、政府、帮扶干部、第一书记、村委会形成了讲感恩、立德行、争典型的良好风气。

  “感恩党的好政策 我说扶贫新变化”

  “我家住新房了。”因儿子生病致贫的罗和明破除等靠要思想,依靠安居扶贫政策,将破烂的房子修葺一新,2018年夫妻俩都找到了新工作,年收入达5万余元。“夫妻俩每天早出晚归挣钱,孩子们在学校也认真读书,他们家日子好过多咯”,罗和明的邻居这样评价他们的转变。

  “我就业有收入了。”彭茜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教育助学后顺利大学毕业,2015年全家脱贫后,彭茜没有选择去大城市,而是留在长兴馆村当起了扶贫工作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第一时间捐款表示了自己的一份心意。她深有感受地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给了我最大的帮助,我现在就业有收入了,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

帮扶干部送上生活用品(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我上学不愁钱了。”高中学费全免、享受教育助学金、定期送上衣服、学习用品,这是王萍在父母双双离世后感受到来自帮扶干部的温暖。2020年,王萍拿着江西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向帮扶干部温力华报喜:谢谢大家的关心帮助,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感恩回报社会。大学期间,帮扶干部温力华帮助他申请了贫困大学生助学金,依旧每周都发微信、打电话关心王萍的学习生活。

  脱贫攻坚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乡村振兴让长兴馆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干净的道路,一座座漂亮的农村新居,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写满幸福生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