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源:肢残不坠青云志 幸福生活比蜜甜

2020-05-14 11:5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安源5月14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周双萍 王春燕)摇蜜、繁殖蜂群、培养蜂王、采集花粉……数十年来,这些几乎就是63岁的养蜂人朱增义生活的全部。

  都说蜂随花走,人伴蜂行,背井离乡在山窝窝里风餐露宿放蜂,是每个养蜂人必经的日子,个中艰辛远非常人想象,何况朱增义还是个患有脊髓灰质炎,拄着拐杖的肢残人士。可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畏惧没有退缩的字眼,有的只是迎着困难上的闯劲和拚劲,有的只是坚毅执着,勤劳诚信。凭着它们,他与同为肢残人士的妻子甩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帽子,不但办起了养蜂场和一个集生猪、鱼、家禽于一体的家庭养殖场,过上小康生活,还引领好几户村民也步入了“甜蜜”的养蜂事业。

朱增义查看心爱的蜜蜂情况

  创业艰难百战多

  朱增义家住江西萍乡安源区青山镇温盘村4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温盘村,2015年被列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715户村民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9户,其中因残致贫者多达28户95人。

  朱增义家有兄弟姐妹9个,他排行老八。2岁就因脊髓灰质炎致右腿残疾。初中毕业后,家境贫寒的他辍学了。虽然腿脚不便,但朱增义从不愿“坐以待毙”,他觉得自己有手有脚,只要能吃苦,一定能养活自己。虽下不了农田干不了农活,可他还是尝试过很多行当,养蜂、养牛、养鸡鸭,勉强维持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

  上世纪90年代初,30多岁的朱增义成家了,妻子徐春云家住邻村下柳源,右上肢因烧伤致残,比他小了10多岁。紧接着儿子出生,陡然间要多负担两张嘴的吃喝拉撒,朱增义明显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他打定主意不再小打小闹漫无目的地做事,将目光瞄准了养蜂这个看似甜蜜实则辛苦的行当。

  他掏出仅有的积蓄,东挪西借买来了10个蜂箱以及一批蜜蜂,在家门口开始养蜂。创业初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天灾人祸发生: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寒冷和阴雨,加上养殖技术不过硬,蜜蜂成群一箱箱死亡。眼瞅着没有蜜蜂居住的空箱,朱增义心如刀绞,挫败感由然而生。但生性倔强的他并没有一撅不起,而是仔细琢磨失败原因,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养蜂人必须高度介入蜜蜂生活才能摸透蜜蜂的秉性,将蜜蜂了解观察到位。

  为此,不服输的朱增义沉下心来粘着养蜂专家请教养蜂门道,细心观察蜂群的习性,改进养殖方法。慢慢地,他养的蜜蜂从10箱扩大到了50箱,死亡率大幅下降,逐渐有了收益,越来越尝到了养蜂的甜头。

朱增义在野外放蜂

  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4年,扶贫工作队进驻温盘村,朱增义也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充分沐浴到了各种扶贫政策的“雨露”。帮扶干部邹燚见朱增义两夫妻勤快朴实,脱贫意愿强烈,帮他申请了5万元金融贷款扩大养蜂规模,并请来养蜂专家线上线下同时传授养蜂经验和销售技巧。

  有政策兜底,有技术撑腰,有资金支持,朱增义如虎添翼,更是拚了命地干,从心底觉得一定不能辜负帮扶干部倾注的一腔心血和这个能甩开膀子大干的好时代。

  每年的五月和十一月,朱增义便会收拾好行囊,带着蜂箱行走在深山里头去放蜂,每次出门两个月。

  “追花的人”是人们给养蜂人起的富有诗意的称谓。实操起来一点也不诗意。运气好时,朱增义可以租住在当地村民家,睡上硬板床;运气不好时,就得在田间山头搭个帐篷以天当被,以地当床,在山风呼啸和蚊虫盯咬中睁着眼睛数星星。“山里的蚊子又大又毒,咬一口又痛又痒。有时还会碰见毒蛇。”回忆着在外养蜂日子的艰辛,早已习以为常的朱增义语气淡淡的。

  养蜂几十年,记不清被这些嗡嗡叫的小家伙蜇过多少次了,皮肤红肿、痛痒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一只小蜜蜂慌乱中甚至窜进了他的呼吸道,让他难受了好一阵。

  苦尽甘来,朱增义终于成了方圆几十里公认的养蜂达人,每年可产蜂蜜4000斤。由于采用原生态养殖,他的纯天然蜂蜜口感纯正,不需要他出外吆喝营销,上门来购买的人便络绎不绝,蜂蜜供不应求,养蜂规模也从50多箱发展到了120多箱。就连萍乡市中医院制作中药丸时也是首选他的蜂蜜,连续五六年每年向他订购1000斤蜂蜜。

朱增义正在给顾客配货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除了养殖蜜蜂,闲不住的朱增义和妻子徐春云还物尽其用地在自家房屋周围办起了养殖基地:鱼塘里养着活蹦乱跳的鱼苗;菜园里栽种着辣椒、窝笋、豇豆等蔬菜;池塘里嬉戏着几十只湖鸭;偌大的园子里数十只土鸡满园觅食……徐春云虽然只有一只手,可干起农活来麻利得很。他家的这一系列原生态“土货”招来了一大波回头客,每年都能为家里增收近两万元。

  令朱增义夫妻颇为自豪的是:以前亏欠的旧账这几年全部还清了;新建了一栋占地90多平米的两层楼房;儿子娶上了媳妇,买了小轿车,有了小孙女,人丁兴旺,日子真是一天一天比蜜甜。

  接替邹燚与朱增义结对帮扶的青山镇宣传办主任王春燕,清晰地记得2017年10月她第一次上门走访时的情景:朱增义戴着老花眼镜一瘸一拐地给猪喂食,脸上挂着笑;徐春云则躬着腰动作熟练地用右残肢夹着一把镰刀收割蔬菜,那幅其乐融融的画面深深印在了她脑海里。其后的日子里,这对憨厚的夫妻俩从不向王春燕提要求,也从不抱怨,每次开口就是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念叨着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的名字,感谢一路走来碰上了那么多好心人,感谢党和政府颁布的好政策,那些感谢之词每次都说不完道不尽。

  朱增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好过了不能忘本,要向那些还需要帮助的人搭把手。”见朱增义养蜂养出了效益,好几个对养蜂感兴趣的村民找上门来拜师。朱增义从不藏着掖着,总是倾囊相授。他主动邀请6位村民成立了一支养蜂队伍。每逢放蜂的日子,就带着他们一起出发。

  村民黄社林关闭鞋厂后跟着老朱学养蜂,一年净赚几万元;村民朱继祖也同样从中尝到了甜头。

朱增义和其妻子在田间劳作收割蔬菜

  每月村里召开贫困户座谈会,只要没出去放蜂,朱增义都会拄着拐杖出席,将自己如何靠着养殖成功脱贫的故事和心得体会不厌其烦讲了一遍又一遍。他的现身说法激励着那些尚未脱贫的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对未来,身板硬朗的朱增义有着种种设想和希望:趁着还能走还能动,把自己积累了多年的养蜂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大家携手一起奔向小康才是最开心的事情。

编辑: 胡斐
关键词: 安源;扶贫产业;养殖蜜蜂;

江西安源:肢残不坠青云志 幸福生活比蜜甜

摇蜜、繁殖蜂群、培养蜂王、采集花粉……数十年来,这些几乎就是63岁的养蜂人朱增义生活的全部。都说蜂随花走,人伴蜂行,背井离乡在山窝窝里风餐露宿放蜂,是每个养蜂人必经的日子,个中艰辛远非常人想象,何况朱增义还是个患有脊髓灰质炎,拄着拐杖的肢残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