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盐城9月30日消息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东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学党史中发展创新“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访前、案前、诉前、审前”四前工作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堵疏结合多元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群众满意率达100%,群众安全感达99.62%,在盐城均位列前茅。

找准需求点,群众诉求规范办理在“访前”

结合“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溱东镇发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入户走访,与群众聊心事、话家常,对群众询问的有关低保医保办理、河道污染治理等热点问题,耐心倾听、认真记录、现场答疑、宣讲政策。溱东镇坚持“一线工作法、首问负责制、闭环督查制”,通过“上门服务+定点服务”方式,把需求“上访”变成服务“下访”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同时出台提前公示服务信息、主动联系身边群众、现场接处矛盾纠纷、集中会商疑难问题、闭环销号跟踪督办、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六项工作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做到简单诉求当日解决、一般诉求周内解决、复杂诉求两周答复,把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把握着力点,风险隐患网格管控在“案前”

一网采集信息。东台在全市17个镇区科学划分网格,配备3195名专兼职网格员,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走访采集信息,今年上半年共排查矛盾隐患1.1万余条,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网格”力量。东台市委政法委牵头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网格中心“主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主基础”,构建“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治理模式。东台结合“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创新开展全市党政领导干部带头进“社区、企业、校园、网格”四进,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心贴心化解群众心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抓住连接点,矛盾纠纷联动调解在“诉前”

刑事和解微程序。东台市检察院对轻微刑事案件开展非诉调解工作,把民事赔偿纠纷和解在公诉之前,在公诉环节提出从轻处罚的量刑建议,力求司法为民“最优解”。东台市法院创新“一庭三所+”机制,设立14个审务工作站,加强与派出所、司法所、劳动服务所结对共建、诉前调解,受案数同比下降36.2%,2019年以来民事案件万人起诉率为盐城最低。在全市建立17个镇级、314个村级、11个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403名专职、1117名兼职人民调解员,做到“简单矛盾不出组、一般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不出镇”。

主攻关键点,疑难杂症销号清零在“审前”

“今天上午的巡查中发现了2处丢弃的烟头、1处偷设的捕鸟器,目前都已经清除,照片发在了群里”,这是今天清晨义务护林员施某某发来的消息。2018年10月在办理施某某非法狩猎案中,检察官发现施某某家庭困难,难以负担生态损失20余万元,是一赔了之,还是通过经济赔偿加其他方式来修复受损生态。

东台市检察院举行公开听证会,一致同意在施某某承受范围之内缴纳赔偿金,并每周参加林场环保巡护宣传进行劳务代偿,案件办理取得了良好反响。

增殖放流(央广网发 周实摄)

东台市委政法委每季召开执法与司法联动工作座谈会,牵头公检法和生态环境等部门,会商重大环保事件和疑难问题,建立重大违法线索联合执法、重大案件提前介入等联动机制。

东台全面推行环境资源案件“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执行机制,组织增殖放流8次,补种复绿1300余亩,推动退渔还湿2200余亩。在条子泥、麋鹿、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等设立6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基地,打造为环境司法综合性辅助平台,积极探索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公益劳务等责任承担方式,切实保障受损环境得到修复,为绿色发展贡献法治力量,助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讯员 张子留 张蓉蓉 许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