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对话马云、雷军、董明珠,讲述抗疫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度过了怎样的至暗时刻?这对企业家的价值观和商业精神有哪些深远影响?中国企业家为什么要对外援助?面对诋毁误解的声音,企业家如何守住初心?相逢一笑,雷军、董明珠“十亿赌约”未来是否继续?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1+1》栏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先后对话马云、董明珠、雷军,疫情下的新企业家精神。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考验了企业的内功和成色,更是对企业家心智和格局的淬炼。

  雷军:10亿赌约促小米进化 祝福董明珠彼此良性竞争

  2013年,雷军在一场财经峰会上与董明珠打赌,称5年内小米销售额超过格力,筹码为10亿元。5年后,小米以1749亿元惜败于格力2000亿元,但却成为全球成长最快和最年轻的500强科技企业。

  截至目前,小米集团累计捐款捐物价值超5000万元,并向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等主要疫情国家进行捐赠。同时,企业已在复工复产,正常运转。这次疫情对企业、个人都带来深远影响。雷军坦言,自己对管理模式、消费模式、工作方式有了更多思考。

  雷军:人的工作方式、消费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这几个月,很多会议都改成了视频会议,大家习惯云办公了。“协同工作”,包括在家办公会变成常态。对消费,电商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形式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小米会跟着这些变化,改进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雷军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采访,梳理应对危机策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截图)

  在雷军的职业生涯中,不是第一次面临危机:金山时期曾发不起工资;创办卓越遭遇了“非典”;2008年作为投资人,遇到亚洲经济危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雷军再次整理了企业过冬的应对思路,分析了企业“过冬”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建立全员成本意识”“现金为王”。

  雷军:困难的时候不要慌,信心和勇气是最重要的,最终要分析问题,拿出解决方案。有时大家只知道严控成本,我觉得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度过冬天,还要持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穿越经济周期。危中寻机,比如在家做饭的越来越多,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就会非常多机会。另外小米会加大对电商的投资,以前很多消费场景只能在线下做,现在都一步一步搬到网上了,要把握这一波红利。

  这次疫情让手机行业停摆1-2个月,但雷军并不打算过多调整既定目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更需要,加大促销力度,恢复消费信心。这时,主持人白岩松提到了格力和董明珠,他在表达对董明珠和格力的祝福之余,打趣道“董大姐,要不咱们再赌一把如何?”

  雷军:格力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祝福格力在危机的面前也能加油,顺利度过这次危机。我想说,我们共同加油,看看这5年,董大姐跟我的打赌是不是还要继续?

  董明珠:“雷军是朋友” 新消费时代“渠道融合”是必然趋势

  疫情发生以来,格力累计向武汉募集超过3200万元的员工捐款和等价医疗物资,并紧急驰援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空调安装工程,甚至把生产车间改造成口罩生产线。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格力销售额减少300亿元,但董明珠表示并不可以就此不前。危机让格力多了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意识。

  董明珠:我们一季度收入少了300亿元,虽然春节后就复工复产,但由于门店不能开、小区不能进,基本上是零收入。我们并没有被打垮,而是更加强化技术研究。技术团队在做开发,工人也要适应整个运行的新的管理。疫情面前,唯一的就是要勇敢面对,用心去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尽管营业收入受到影响,但董明珠表示,疫情之下更会坚持不裁员、不抛弃供应链伙伴。当被问及疫情对格力理念的影响时,董明珠的答案是,要笃定和相信科技的力量和坚持市场导向。

  董明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变化,需求的品质也在提高,需要有更多带有科技含量的、给生活带来便利、健康的产品才有价值。

  不久前,一向严肃的董明珠也跟着潮流,进行了一场直播带货。虽然销量一般,但面对众多“老铁”们的在线互动,让董明珠切实地感受到网络电商新业态的魅力和能量。

  董明珠:格力有几万家专卖店的营销队伍。疫情面前,环境在变化,确实也有很多消费者有多样需求,他不可能去逛你的店。所以我这次通过这样的一个体验,希望把我们线下几万家专卖店组织起来。这种新模式是什么?既不是单一线上,也不是线下,把线上线下组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完美的营销体系,我们就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那天直播时,我更多的不是想带产品,而是体验。  

  董明珠表示“雷军是朋友”,渠道融合是必然趋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截图)

  面对雷军“再提赌约”,董明珠表示,当年的赌约实际上是围绕“线上”电商模式能否超越“线下”传统模式的一次争论。如今,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业态,已经让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董明珠:雷军和我很熟悉,算是朋友。我希望以后能够互相促进,用一种更大、更好的竞争心态。希望通过竞争,我们各自在研发技术上面拿出自己更高的水平来,我们都是一个目的,推动社会进步。随着时间推移,线上线下已经是一种新的模式,它不存在线上打线下,只是我们用更快捷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这种运营模式,给他们带来便利是最重要的。比如我们3万多个专卖店,未来将成为消费者的体验店,这就是未来生活的变化、服务形式的变化。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两位企业家相逢一笑的背后:商业理念共鸣——做质量扎实、价格厚道的产品;商业模式贯通——线上线下走向融合,而不是对立;商业格局一致——做强中国制造。

  “小米格力”十亿赌约,曾被视为一场炒作和过度营销,但就像马云把“吹过的牛皮都实现了”。在营销造势的压力和动力下,小米爆发成长,格力与时俱进。2019年营收规模超过2000亿元,这是中国企业间的一次互动范本,如果最终带来的是“双赢局面”,这样的“营销”和赌约多一些又何妨?

 

  “退而不休”的马云:驰援内外 不因1%恶人忘记99%好人

  “退而不休”的马云从疫情暴发以来也没闲着:拿1亿元人民币支持钟南山等院士团队研发疫苗;筹措物资对内援助捐赠,还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伸出援手,让全球获益;此外,利用互联网搭建了“分享对抗新冠疫情经验和知识”的平台,覆盖233个国家和地区。

  马云现在的身份是“马云公益基金会创办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者、乡村教师代言人”。在与主持人白岩松的对话中,首先被问及的就是反应速度:1月20日成立临时小组,25日全球采购小组成立,如何做到的?

  马云:2003年阿里巴巴因为SARS触发了整个应急系统,所以这次阿里在1月20日感觉“不对劲”,就成立了临时小组,讨论一些可能性。后来网络大数据发现大量采购口罩,所有医疗物资开始断货,觉得问题严重了。所以1月26日迅速成立采购小组,向全球范围内采购物资,紧急运往武汉。因为2003年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反应比别人快。

  从海外筹集向国内捐助,再后来从国内组织向海外捐。马云坦言,“这两个阶段都很艰难”,既要保证速度,又要保证质量。这个过程中,最欣慰的就是看到了90后、80后的成长。

  马云:我给很多国际上的朋友打电话,想尽一切办法收集物资,那时最难的是找货源,而且价格混乱,一个口罩原本三四块钱,最后炒到30块钱,我们是一手拿现金一手拿货,还得有人盯着这批货的质量。既要保速度,还得保品质,不能送给别人东西,品质不好。整个过程中,90后、80后的年轻人,阿里上千名员工几乎春节没有一天休息,因为要抢救生命。

  马云:“不要因为1%的混蛋,忽略99%善良的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截图)

  马云之所以不遗余力地组织对海外的捐赠和援助,正是因为此前海外华人、国际友人和国内主管部门的协同作战的情景,让他至今难忘。

  马云:从国外筹措物资,很多国家的友人都是掏空自己的库存给我们。我从一个南非朋友那搞到了很多口罩,运回来要经过十几个国家的领空权,万般无奈是我们通过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及各国驻华大使,在24小时以内打通十几个国家的领空权,我非常感动。当时中国的口罩进口有各种标准,海外的一些标准中国规定不能进口,但人命关天,我给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领导打电话,说救人比什么都重要,最后主管部门迅速协调,把这些口罩运进了国内。

  尽管对外慷慨解囊,但舆论上仍会有很多干扰的声音“这个国家捐少了”“那个国家不该捐”,甚至一些被捐赠的国家中,换来的却是恶意揣测和攻击。马云怎么看?

  马云:我个人也好,阿里巴巴也好,过去20年是一路被批评下来的,所以我们对这些不同意见、不同声音非常习惯。我认为所有人都要习惯听不同的声音,都要习惯被批评,做公益本身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表扬,当然也不在乎别人的批评。我们代表中国企业界,代表人类共同的良心捐赠。也许对别人帮助不大,但对我们自己帮助非常大。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些脑子撞坏的混蛋,大概占1%,但如果我们因为这1%,而忘掉了99%善良的人群,这是人类的悲剧和悲哀。

  马云的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来,也曾听到关于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质疑。对此,马云表示:基金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自己的个人捐赠,基金会秉承结果导向、效率导向和透明导向,所有捐赠只代表良心,面向未来。

  马云:公益基金必须有结果。只有善心,但没有把事情做出结果,是不会受人尊重的。此外,必须注重效率,别人干需要5天时间,你是否可以3天做到?别人做五块钱,你是否可以两块钱?最重要是透明,尽管这钱是你的,但既然做了公益,成千上万的人在关注,你必须有责任,每一分钱、每件事情必须是干干净净、透透明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远见》栏目制片人王思远)